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商业资讯

全国人大代表吴端华:以“直播带岗”促进蓝领群体就业

2022-03-06 11:06   

全国人大代表、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株洲分公司高级技师吴端华,在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解决蓝领群体就业难的提案建议。

吴端华在提案中指出,蓝领人群与岗位需求之间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就业效率。他建议创新“直播带岗”等招聘模式,健全相关标准流程,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平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以下为提案全文: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落实就业优先战略和积极就业政策,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和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最近几年,一个特别突出的现象是“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一方面,许多内陆和沿海工厂招不到工人;另一方面,城乡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很多劳动力找不到合适的工作。

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第二、第三产业蓝领工人规模为4.26亿。蓝领群体的就业,一头连着民生福祉,一头连着社会稳定。

蓝领人群与岗位需求之间长期存在信息不对称、人才结构不匹配的问题,严重阻碍了就业效率。

近期,短视频平台快手推出蓝领招聘功能“快招工”,求职者无需投简历,只需留下联系方式,即可一键报名平台上招工的企业和劳务中介提供的职位。2022年春节期间,该平台推出首届“新春招工会”,共计推出70余场直播带岗活动,让蓝领群体“宅家”也能找工作。

人力资源主播刘超是一个典型。他与江苏本地企业深入合作,平时经常通过短视频和直播为粉丝讲解岗位信息,介绍他对企业的实地探访,并回答求职者关心的问题。

 

2021年12月,新能源领军企业宁德时代和刘超联合在快手发起了“直播带岗”专场,累积观看人次超过25万,超过1000人报名应聘。通过提交人力资源服务许可证、接受平台管理和受众的实时监督,短视频平台的“直播带岗”,大大提高了跨区域工厂与蓝领就业的匹配效率,已经为数以万计的蓝领群体找到工作。

这种创新模式的“直播带岗”,让蓝领就业实现了面对面、更透明、更立体

蓝领就业不仅事关全社会的发展和稳定,更是支撑实体经济与制造业长期繁荣发展的关键。

长期以来,中国蓝领群体的就业面对两个特别大的挑战:

一是蓝领招工与就业的低效匹配

当下,以招聘网站为主导的线上招聘早已成为白领阶层求职的主要渠道,而数量更多的蓝领阶层招聘的线上化率仅为5%左右,线下求职机制依赖于亲友老乡介绍和人力资源服务机构的集中宣讲,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及时性都无法保证。这种模式效率低、模式重、成本高、层级多,供给和需求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广泛存在,给区域间就业协同也造成很多困扰。

作为需求方的企业和工厂,面对信息的长链条、无序和低效流动,一方面要付出更高的招聘成本;另一方面由于跨区域的岗位匹配不精准,岗位信息不直观、不完整,导致蓝领就业稳定性差,变动频繁。

二是年轻人就业观念变化,“逃离”工厂

中国先进制造业发展,需要大量技术工人和新蓝领投身其中。不过,蓝领群体普遍存在低学历、低技能现象,尤其是农民工群体,缺乏体系化的培训和学习,与制造业升级所需的岗位技能并不匹配。

国家统计局披露,截至2021年年底,中国灵活就业人员已达2亿人,相比于约7.5亿的总就业人口,灵活就业人员占比已经超过四分之一,其中很多人是从工厂“逃离”。

 

当代高学历年轻人的就业观念、就业意愿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他们更喜欢找一份时间自由、环境自由的工作,而不是进入工厂,这被认为是一种机械的、重复的、价值含量低的选择。

要促进蓝领群体就业,保障制造业转型升级,需要从权益保障、体制机制、培训、就业效率等多环节入手,让更多年轻人拥抱实体经济。

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是建议人社部门出台相关支持政策,扶持创新性招聘模式,比如短视频平台“直播带岗”,实现蓝领群体就业与工厂招工的高效率匹配。

支持和鼓励各地人力资源部门、重点企业在东西部劳务协作、跨省就业协同、春节复工就业等方面,充分借助互联网平台的优势发展“直播带岗”,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蓝领就业新模式,让好工厂、好岗位被看见,实现高效率和高质量就业。

二是从体制机制层面建立健全相关标准流程,促进“直播带岗”健康持续发展。

“直播带岗”是科技创新与实体经济结合的新模式新现象,目前还处于发展初期。因此,需要政策引导建立直播带岗的标准、流程、治理、协作模式,确保岗位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真正造福蓝领群体,稳定就业,推动实体经济行稳致远。

三是进一步推动数字经济平台与实体经济的融合

政策层面推动数字经济平台“由虚向实”,从产业升级、蓝领就业、商品交易等多方面与实体经济融合,实现合规健康发展。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