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图吧 焦点图片

吉林东关旧街变迁史

2018-10-24 09:15    松花江网

大马路1931年

大马路1936年

南马路5

  吉林老城

  1673年,安珠瑚带领东海旗兵在松花江畔筑成吉林木城,古老的吉林大地开启了一段全新的历史。随着吉林城商民集汇、百业兴旺,城市规模也不断扩大,军寨木城升级为砖墙城市,塞外江城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在东北仅次于沈阳城的“边外七镇之首”。然而,吉林城东朝阳门、东莱门外,景致却与城内繁华熙攘迥异——泽泡荆榛遍布,处处荒草莽原,地广人稀。偶有住户寥寥的小村屯点缀其间,纵横其里的亦无非是乡间土路。即便那条东去的驿路,规格也不比这些乡间土路高级多少。鲁迅先生那句“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也是对当时东关道路状况的概述。

  今天吉林东关区域的街路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随着时代变迁,从无到有,徐徐展开——

  一

  1905年,日俄战争结束后,垂涎中国东北已久的日本以战胜国姿态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东三省事宜条约》,开始在东北三省16座城市开辟商埠,吉林市便是这16座城市之一。1908年9月,吉林公署颁布了《开埠局筹划埠务大纲》,第一次对吉林未来的商埠区建设进行比较系统的规划。其中“传统的棋盘式道路格局改为放射式道路格局”“考虑功能划分,道路、给排水同时规划并合理交叉”等特点,超越了老吉林城自然随意的城建传统,道路规划理念呈现出现代性科学性,一定程度上为未来吉林市东部城区的规划奠定了基础。

  然而在积贫积弱的旧中国,城市的发展受到经济实力的制约。当时纷至沓来的外资大多旨在掠夺而非建设,为城市谋福祉的公共建设只能“望钱兴叹”。即便是合理规划也现实往往距离遥远,直至民国初年,东关外只修建了“朝阳街、大滩街(江湾路)、顺埠街(南京路南段)、商埠界大马路(重庆街北段和北京路东段)、怡春里马路(长沙路)以及军用路……”(《昌邑区志》)。尽管“1928年至1929年商埠事务所联合铁路、日商、东洋医院及其他住户商行,捐资改修了商埠大马路为吉林市第一条沥青路。此路除石铺暗渠外,加修部分排水管道,投资吉大洋12万元”(《吉林市发展史略》),可是,在南起江岸、北达莲花泡的东关大地上,泥土路仍是道路的主角。

  1930年,随着多条铁路的开通,商贸交流的繁盛,吉林市市区总面积达到13平方公里左右,城市人口数量超过12万。连为一体的新老城区,使得粗放随意的规划建设越来越不适应城市的发展。为解决道路交通日渐拥塞的实际,因时借势,当时的吉林市政筹备处借鉴了“勒·科布西埃”规划理论,对吉林市的城区界定(城市规模)、功能分区、城市道路进行了新的规划。其中对东关的新市区规划了20条宽度均在17米以上的主次干道。遗憾的是这次规划因“九一八事变”的爆发未能实施。

  二

  1933年,伪满吉林事务所根据伪新京日本关东特务部和伪“满铁经济调查会”颁布的伪《满洲国都市规划实施基本大纲》和伪《满洲国都市规划法规》,对吉林市进行了新的规划。根据这个规划,吉林市的东关一带开始了大规模的道路建设。“1936年修原商埠内五纬路(今上海路),长850米,宽15米,中间8米为水泥混凝土路;中康路长620米,中间12米铺沥青路面……铺八经路为沥青路……”(《吉林市发展史略》)。

  1937年1月25日,伪满“吉林市政府”编制了《吉林市大都邑计划》,对吉林市进行了再次规划,拟把吉林市建成一个“观光旅游和工业发达”的城市。1941年,伪“吉林省政府”对吉林市规划区、行政区及工业用地规划进行了调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前,昌邑区管内共有街路31条,胡同近百条,多交错在本区南半部,即东关地区。其特点,南北向街路长,东西向街路短,胡同较多,狭窄不规整,98%以上是混夹石或混土路面(《昌邑区志》)。

  在这一时期,吉林东关地区的道路大致以火车站和铁道线为界分为三个片区:

  一是火车站以北为伪“满铁”经营的地区。吉长铁路西侧的东西向道路自南依次为中康路、铁安里一至十条,以及西北康路(今延安街桥洞子以西路段);南北向道路自西依次为朝日街(1935年修建,碎石路面,今中兴街原铁二小以南)、大和街(今铁安里胡同)、敷岛街(1936年建,今新兴街)。吉长铁路以东的东西向道路为东北康路(今延安街桥洞子以东路段)、同和街(即1925年修建的军用路,今四川街)、富余街(后来的桦甸街)、惠德街(今嫩江街)等道路构成的路网。

  当时伪吉林铁道局、伪吉林铁道讲习所、福生会馆等机构及朝日、敷岛两所小学分布在这一地区。其中铁安里和“铁道东”是吉林市较早的成规模的住宅区,居住着在铁道局工作的日本人和一些中国人。

  二是火车站以南铁路专用线以东为吉林普通百姓居住地区。这里的街路胡同一直没有很好地规划,大多沿着松花江或废弃的古河道曲折绵延。虽有维昌街(1929年建,1935年改为混夹石路面)、大滩街(1935年、1942年两次改扩建的碎石路面,今江湾路)等街路,但大多数路面弯曲狭窄、凹凸泥泞,即便以“某某街”为名,和周边的胡同相比,往往并无二致。这一片区也自然落后于周边地区,除机器局(东局子)和若干学校、教堂、零星作坊店铺外,最多的还是吉林普通百姓档次不一的各色住宅居所。

  三是火车站以南,直通江岸木材集散地的专用线以西,是传统的商埠区。这里的道路大致以大马路和南马路(两条路合并为今天的重庆街)为南北轴线,以南康路(1935年建,今青年路)为东西轴线,呈不规则的棋盘状分布。从东莱门外的阳明街起始,向火车站方向,大致平直的八条东西向道路依次为一纬路直至八纬路;以顺埠街(南京路南段)为一经路顺次向东又有九条经路,经、纬17条大路与大马路(含南马路)、南康路合计19条主要道路。在吉林沦陷不久,为便于殖民侵略和经济掠夺,这些原本自然形成的道路被日伪当局先后改造成相对现代化的道路。这17条经、纬道路今旧名称的对照如下:

  一纬路(阳明街)——安康胡同;二纬路——南昌路;三纬路——杭州路;四纬路——武昌路;五纬路——上海路;六纬路——长沙路;七纬路——成都路;八纬路——保定路。

  一经路——南京街;二经路——广州街;三经路——开封街;四经路——太原街;五经路——兰州街;六经路——建设街;七经路——贵阳街;八经路——天津街;九经路——九台街。

  三

  九一八事变前,上述17条街路大多已经出现,只是因规模较小、等级不高而被称作了胡同。比如六纬路就曾经叫过“怡春里南胡同”,三纬路曾经叫过“治安胡同”。九一八事变后,这些街路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三纬路成为“娱乐街”,五纬路则是包括金融、林业等要害部门云集的要地……吉林市的商业重心,在此时逐渐由城内的河南街、北大街一带,向东关这一带偏移。

  这其中大马路和南马路构成的东关地区南北交通主干最为繁华。这一干线北起火车站,南到东莱门外新建的过江大桥(1940年建成通车),当时维系日伪政治经济生活运转的许多部门、单位、公司都集中在这条干线两侧:吉林火车站、国际运输社、伪满中央银行、兴业银行、满铁医院、邮政局、日满商事、公会堂、伪满电业株式会社等等,另外还有许多洋行、公司、旅店、商店临街坐落。由日本人鸭田保次郎任社长的吉林交通株式会社,开通的吉林城第一条公交线路,有近一半的公交站点设在大马路上(《吉林市城市客运志》),为数不多的汽车奔驰往复。

  截至1945年日本投降,上述三个片区的道路网,大体奠定了吉林城东关地区未来的道路格局。光复后,国内进入解放战争时期,“接收吉林”的国民党大员,除了把新式街道命名习惯带入吉林城外,针对城市建设几乎毫无建树。城市面貌千疮百孔,日伪统治时期残存不多的城市设施也遭到了极大的破坏,城市规划与建设也因战事无从谈起。

  1948年吉林城获得了解放。1949年后,人民政府“对这不规整的道路网,经过治理改造、规划建设……‘吉林大屯’革故鼎新……”(《昌邑区志》)。中兴街、江湾路、嫩江街等道路或延长、或拓宽,轶昌胡同(康庄街)等诸多土路被改建成道路,东关旧街终于迎来了新生。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吉林市的城建投入不断增加,及至新世纪,经过一系列裁弯取直、吞并勾连的建设后,古老的塞外江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东关旧街彻底换新颜。(吴永刚 松花江网编辑/杨世阳)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曹律师(法律顾问)0432-6258288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