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吉林市

农业升级 农村进步 农民发展——聚焦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大工程”

2020-08-03 10:23    松花江网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色和振兴发展的质量。

  面对乡村振兴新形势,7月31日,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审议通过《关于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关于集中力量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 提高粮食安全保障能力 加快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实施意见》立足工作全局、立足优势潜力、立足应对挑战,勾勒出一幅清晰明了的“三农”工作路线图,必将有力促进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推动我市“三农”工作跃上新台阶。

  农业大有可为,吉林大有作为。

  发展目标

  加快补齐全面小康“三农”领域短板,到2020年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在全市层面着力建设成为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核心支撑区。优化区域布局,到2025年,永吉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吉林市城市周边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舒兰市、磐石市、蛟河市、桦甸市率先基本实现以作业全程机械化、生产服务社会化、物质装备科技化、资源利用生态化、产品产出优质化为主要标志的粮食生产现代化。到“十四五”末期,全市粮食总产量稳定在110亿斤阶段性水平,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70万亩以上,建成高标准农田60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突破600亿元,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

  (一)黑土地保护利用工程

  坚持以绿色生态为导向,强化农业资源养护。改善黑土区内在质量、生态环境,夯实粮食生产基础。

  保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到2025年,有效遏制黑土地退化,黑土耕地质量持续提升,黑土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积极推广水稻精确定量高产、大豆玉米间作节本增效等先进适用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扩大绿色增产增效技术覆盖面。

  扎实开展试点示范,逐步扩大实施面积。到2025年在适宜区域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旱田播种面积10%以上。

  持续开展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化肥农药利用率达到40%以上,使用量继续保持负增长。到2025年,秸秆综合利用率、农膜回收利用率达到80%以上。

  (二)农村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工程

  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大力发展现代食品产业、生物产业,研制生态米面、杂粮杂豆等主食产品,着力开发多种系列玉米、木耳、人参等功能性产品。加快把中新食品区打造成为安全健康食品生产加工、现代农业发展、国际间农业和食品业园区合作的示范样板。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补上冷链物流等短板。

  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推进农业、林业与现代信息技术和旅游、教育、文化、康养等产业融合,实现农业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整合和多主体共赢。

  加快县域经济振兴发展。因地制宜培育特色经济,在产业发展、园区提升、项目建设、动能转换等方面实现新突破。落实各项减税降费政策。深化磐石市扩权强县试点县改革,推动舒兰市乡村振兴试验区创建,打造推进乡村振兴和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源。

  打造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新载体。推动建立国家、省、市、县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体系,“十四五”末期,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达到20个以上。创建一批农业科技园、农业科普示范基地。加强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快要素聚集和业态创新,辐射带动周边地区产业发展。

  (三)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

  开展“百乡千万”高标准农田建设行动,重点打造高标准农田示范县和万亩连片示范区,形成现代粮食生产核心基地。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建设高标准农田。

  构建农田建设标准体系,加快地方标准编制,配套完善农田灌排设施、机耕道路、农田林网、输配电设施、农机具存放设施,培肥地力,改良土壤,增强耕地的稳产增产能力。

  推进大中型灌区建设,实施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现代化改造,推进河湖水系联通和河塘清淤整治。

  (四)优势特色产业壮大工程

  建设优势特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推进“八个万亩”林业产业工程。实施产业兴村强县行动,建设农业强镇,发展1-2个主导优势产业,推进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生产生活生态同步改善。培育认定一批国家级、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引导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打造形成一批龙头引领、链条完善、集约发展的优势特色产业集群。

  推进优势特色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推动特色专业市场集群发展,支持区域性标准化瓜果菜批发市场项目建设。

  (五)数字农业和科技创新工程

  完善智慧农业平台建设,提升物联网技术、信息化手段在农业农村领域应用水平。建成智慧农业“云数据库”。整合现有涉农服务平台,将土地确权平台和农田建设信息管理平台纳入数据库。 “十四五”期间,打造60户带动效应强的农业信息化龙头企业、培育100家农业信息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视化示范基地发展到300个。

  扶持培育一批集动植物繁殖材料科研育种、生产繁殖与示范推广为一体的企业。提高优良品种的自主研发能力、生产(繁殖)能力及市场占有率。

  推进全省“全程机械化整体推进行动”,重点突破玉米机收、水稻机插秧、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等关键环节,加快推进水稻、玉米等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到2025年,全市农机总动力稳定在450万千瓦以上。

  完善现代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加快推进中新食品区省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搭建平台载体,突出发挥企业主体作用。

  (六)农产品品牌建设工程

  推动区域产品与区域形象共同发展,做大做实农产品“品牌航母”,突出“中国粳稻贡米之乡”品牌效应,提升优质粮食品牌。培育地域特色鲜明的农产品品牌。不断挖掘品牌文化内涵,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参加长春农博会等各类展会,加大品牌宣传推介力度。加强特色农产品专营店建设,推动产销对接。

  强化国家、省农产品追溯信息平台和“拱e拱”生猪追溯系统、“鼎e鼎”牛羊追溯系统推广应用力度。到2025年,农产品监测合格率达到98%以上。推进磐石市、蛟河市、桦甸市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县。

  推进标准化生产。健全完善农业地方标准体系,组织制定符合实际的绿色、优质农业地方标准,指导各类规模化生产主体按标生产。开展对标达标提质行动,创建绿色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和绿色安全优质农产品标准化基地。

  (七)畜牧业优质安全提升工程

  突出抓好生猪和肉牛优势产业发展,确保到2021年生猪生产恢复到常年水平。到2025年,畜禽规模养殖比重达到60%以上。

  加强畜牧生产保障。强化免疫无口蹄疫区运行管理,不断增强动物疫病防治能力。建立多元融资机制,继续开展“吉农牧贷”融资工作。扩大养殖保险覆盖面,不断提高养殖经营主体抵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的能力。

  (八)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程

  全面落实“三清一改一建”任务, “十四五”期间,创建省级美丽乡村75个,AAA级标准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150个,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10万户。

  认真落实省级财政每年给予每个行政村5万元补助资金政策,鼓励县级财政配套,专项用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鼓励实行城乡环卫一体化和县域生活垃圾统一处理。

  加大农村户用卫生厕所改造投入和工作力度,“十四五”期间,完成农户改厕10万座。

  完成重点镇和重点流域常住人口1万人以上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任务,持续加强农村黑臭水体治理。

  (九)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工程

  实施家庭农场培育计划,鼓励种养大户创建家庭农场,健全家庭农场名录系统。2025年,全市纳入农业农村部门家庭农场名录数量达到5500个。

  开展农民合作社质量提升行动,组织开展中央、省、市、县四级示范合作社监测和创建工作。

  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加强认定监测,扶持做大做强一批龙头企业和成长型农业企业,申报晋级国家级、省级龙头企业。

  开展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每年培育新型职业农民2500人以上。

  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模式发展,推广土地托管、土地入股等模式,提升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和适度规模经营水平。

  (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工程

  结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在县域层面完成村庄布局。因地制宜,有序推进农村常住人口向中心村聚集。

  到2025年新改建农村公路1000公里。强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运营,实现农村公路建管养运协调发展。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等规模化工程建设。开展农村5G基础设施建设工程,按照5G国家战略规划逐步推进。推进配电网改造升级。健全村庄公共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公共设施管理。

  用好城乡建设用地土地增减挂钩、乡村振兴专项债券等政策,引导村屯集中建居,统一规划,统一建设,形成新型农村社区。

  松花江网编辑 徐涛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陈律师(法律顾问)0432-62099222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