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保无人机、插秧机、旋耕机、拖拉机……近日,在永吉县万昌镇水稻田里,各种农机随处可见,正在大显身手。除部分地块需要手工移栽秧苗外,万昌镇水稻机械插秧率达到95%。
5月16日,在万昌镇韩家村的一块稻田里,一架植保无人机正一趟趟将稻苗运至远处的田间。
“能打肥、能撒药。”永吉县关外村家庭农场刘金宝笑着说,“无人机作用可多了。这块地面积大,靠人工运稻苗太累太费事,用无人机就轻巧多了。”
在另一个地块里,一个农民正在用插秧机插秧。刘金宝说,他的家庭农场今年种植水稻50公顷,比去年多了20公顷,今年又购入了大型拖拉机1台、无人机1台、旋耕机1台。算上原有的农机,现在农场有插秧机、植保无人机、大型拖拉机、收割机、筑埂机、旋耕机、打浆机等各种农机二三十台。
在吴家村,具有导航功能的高速插秧机在秧田里来回穿梭。一人开车、一人装秧苗,一台插秧机只需两人操作。插秧机所行之处,一株株稻苗稳稳插入水中,一片新绿在水中铺陈开来。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王伟介绍,机械插秧省人工、速度快,大幅减轻劳动强度。
据万昌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该镇现有各种农机2217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组608台、手扶拖拉机832台、水稻插秧机620台、水稻收割机118台、玉米收割机39台,水稻生产可实现全程机械化。
原标题: 万昌镇稻苗机插率达95%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