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吉林市

扬乡音不朽,筑森林永驻——东北乐派领军人物杨柏森东北歌曲创作探析

2023-11-25 00:34   

  陈静波

  2023年,《罗刹海市》火了,火烧海内外,人们又一次领略了东北音乐魅力。细数“东北风”音乐借助声光电传播,在改革开放四十五年间是此起彼伏从未间断过。《摇篮曲》《瞧情郎》《乌苏里船歌》《新货郎》《月牙五更》《越走越亮堂》《小拜年》《回娘家》《我爱你塞北的雪》《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等等曲目一直久唱不衰,1987年《悔恨的泪》曾风靡全国,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的《大姑娘美大姑娘浪》《长相依》《杜十娘》以及2000年后的《东北人都是活雷锋》《过河》《家在东北》《圆梦》《咱们屯里的人》《嗑儿》等等数不胜数的东北风音乐一经流传,盛行全国。自赵本山1990年第一次登上春晚开始,东北音乐最具代表的“二人转”艺术就被“赵家班”迅速搞火,在全国掀起热潮。而与二人转联姻的流行歌曲(戏歌)也如雨后春笋般疯长起来。纵观改革开放的四十多年间大陆音乐的发展,曾经刮过的港台风、闽南风,欧美风、西北风,东北风,日韩风、草原风等等为数众多的东西南北、海外风中,总能看到东北风音乐强劲的身影,来来又去去,卷土又重来。

  东北音乐成为国内一大音乐现象吸引了众多的专家、学者进行研究。2023年9月份,笔者有幸参加了在吉林省辽源市召开的“东北黑土地音乐流派研讨会”,会上,在浙江师范大学音乐研究所所长杨和平教授的倡导下,“东北乐派”这一称谓被第一次由专家学者定位叫了出来。在东北乐派众多的曲作者中,自始至终在为东北的戏曲、曲艺、民歌奔波忙碌的当属著名作曲家杨柏森先生。杨柏森与二人转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可以说他是东北乐派的典型代表,也是当之无愧的领军人物。

  杨柏森,国家一级作曲家,原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戏曲音乐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第七批突出贡献人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音乐创作领域广泛,业界声誉和美誉极高。先后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音乐人”、“吉林省著名二人转音乐家”、“吉林省‘二人转’音乐风格著名作曲家”、“最具影响力的戏剧艺术家”。五十年间创作了300余部作品:代表作有《大姑娘美大姑娘浪》,电影《男妇女主任》,电视剧《刘老根》、《马大帅》、《乡村爱情》等20余部影视配乐曲,广为传唱。获得文化部文华奖、中宣部全国五个一工程奖等十余个国家级奖。其中,有关二人转方面的音乐创作成绩显著、影响深远,在全国的东北音乐创作当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

  一、创乡土音乐,扬乡音不朽。

  曾经,东北话很土,土到一说出来就感到难为情;如今,东北话很火,火到以讲几句纯正的东北方言为荣。走到全国各地,总能听到风趣幽默的东北话在自觉和不自觉地流淌着。东北广袤无垠的黑土地沃土哺育了一代代有情有义、刚毅直率、胸襟开阔、粗犷彪悍、热情奔放的中华儿女。东北话一出掷地有声,一诺千金,毫不含糊。这便是浓浓的东北乡音,而杨柏森先生用音乐的形式歌唱乡土、乡情,传递乡音,让乡音炙手可热,化为不朽。以下就杨柏森先先东北风歌曲创作尝试探析,以方便我们对杨柏森其人其作有更多的了解。

  1、二人转与东北民歌巧妙融合的新东北民歌风

  二人转在东北地区扎根之深,影响深远。来到东北,不管忙不忙,不管心情怎样,也不管喜欢不喜欢,总能受到二人转的打扰,受其耳濡目染,你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唱起来舞起来。二人转是东北音乐的天材地宝之一,它是流行于我国东北地区的民俗曲艺艺术,史称蹦蹦、小秧歌、双玩意、风柳、过口、半班戏、双条边曲、东北地方戏等等。它根植于东北民间文化,历经三百多年的传承与发展,是融合了悠远的黑土地文化与独特风土人情的民俗艺术,是在东北三省、内蒙古东部三市一盟、河南及河北部分地区广泛流行的走唱类曲艺。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吸收各种艺术精华的历史。二人转主要来源于东北大秧歌和河北的莲花落,用东北的俏皮话说:二人转是用“秧歌打底,莲花落镶金边”。其内容通俗易懂,诙谐风趣,表演形式多为衣着鲜艳的一男一女两位演员手持布扇、红绢,边走边唱载歌载舞,声音高亢有力、歌词简洁有趣,故事完整性高且极具生活气息。二人转音乐结合了传统戏剧曲调和现代流行文化的特点,特别是其唱腔兼备戏与歌的特色,二人转音乐唱腔可以用“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这十个字高度概括。它既能保存老年观众的时代感与情怀,又能得到年轻人的喜爱。在东北等地特别是农村地区,广受欢迎。杨柏森根植黑土地,穷极一生钻研二人转、东北民歌、戏曲、曲艺,创作出了大量有鲜明地域色彩的有源之“水”、有本之“木”,包括曲戏、话剧、通俗歌曲、影视歌曲,尤其大量的雅俗共赏的新东北民歌风的通俗歌曲有自己独特的创作风格,也为他人创作东北风格的音乐提供了范本。

  “大姑娘美的那个大姑娘浪,大姑娘走进了青纱帐,这边的苞米它已结穗,微风轻吹起热浪/我东瞅瞅西望望,咋就不见情哥我的郎,郎呀郎你在哪疙瘩藏,找的我是好心忙……”《大姑娘美大姑娘浪》(又名《找情郎》马金萍作词、杨柏森作曲、孙连梦演唱)这首《大姑娘美大姑娘浪》是杨柏森众多优秀创作歌曲中的典型代表,也是其早期创作的成名作。平白如话的歌词配上东北特质的曲调,用通俗音乐的节奏加以变化,歌曲的时代气息有了,同时又保留了鲜明的东北地域特色。一个开朗、率真、朴实、热情、柔中带刚、泼辣的东北辣妹子形象鲜活地闯入视野,使作品具有生活味、人情味,有强烈的感染力。不难看出,作曲取材的动机来自二人转和东北地方民歌曲调,注入流行音乐的理念,再加之著名音乐教育家杨立青教授的配器,一首地道具有东北口语化特点的东北新民歌就这样传遍大江南北,让人百听不厌。这样悦耳动听的旋律唱出了乡音,与老百姓共情共鸣共翩跹。这与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在联邦德国兴起的接受美学思潮中强调读者的反应不谋而合。作者、作品、读者三者之间,读者决定一切,只有顺利过了读者这一关才是作品的大功告成,最终的修行圆满。正所谓乡音悦耳暖乡人,可爱者甚蕃。

  “我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儿,别看屯子不咋大呀有山有水有树林儿,邻里乡亲挺和睦老少爷们更合群儿……”《咱们屯里的人》(马金萍作词、杨柏森作曲、赵本山演唱)这首作品最初是由二人转演员孙小宝演唱的。后被赵本山演唱并作为影视剧《乡村爱情》主题曲,再后来刘德华用粤语演唱赢得了亿万听众的喜爱,最终使得这首具有浓郁东北风情韵味的歌曲燎原到海内外。歌曲取材除了杂糅二人转的旋法外,还融入了东北大鼓的说唱性与节奏特点,使其具有东北民歌最典型的哼唱特征。

  东北民族众多,民歌形式多样,在我国的民间歌曲中占有重要位置。东北民歌广义上涵盖了东北汉族小调、各民族说部以及蒙古族、满族等民族的长调、呼麦等;狭义上主要是东北小调的统称,分为山歌、歌舞曲和萨满调。东北民歌生动活泼,地方色彩浓郁,反映了劳动人民开朗、豪爽的性格和丰富的生活情趣、诙谐幽默的口语,东北民歌一般音调比较高亢嘹亮,旋律宽广,气韵悠长,声音运用上也比较刚直。它作为东北音乐宝库中的天材地宝之一 ,促进了“二人转”及东北大秧歌的发展,为东北乐派新民歌的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杨柏森乐忠于地方民歌的整理和发展,孜孜不倦、甘愿奉献,是名符其实的东北民歌传承人。东北民间有人誉称杨柏森是东北“王洛滨”、民间音乐传承守护者。

  2、原形植入与变形重组的旋律技法

  柏森先生有句座右铭:写老百姓爱听的歌,谱老百姓愿唱的曲,说老百姓的大实话,做老百姓的贴心人。这是他的执念,也是他不变的创作理念。为了创作出群众喜欢听的曲子,二人转、东北民歌亦或是吉剧、评剧、皮影戏、新城戏、黄龙戏等戏曲音乐及东北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北京琴书等曲艺唱腔,他都深钻细研,稔熟于心,深谙其道,这些也成了他取材于民间,还之于民间的法宝,做得游刃有余,天衣无缝。那么他是如何让自己的旋律在二人传、民歌、戏曲、曲艺之间跳进跳出,于有形与无形中牢牢抓住东北风音乐的神髓呢?

  旋律的原形植入法。原形植入也可称为拿来主义。鲁迅先生在他的《拿来主义》一文中创造了一个词儿“拿来主义”,意思是对文化遗产必须采取“拿来”的态度。杨柏森视二人转、民歌、戏曲、曲艺为东北民族音乐的瑰宝,民族音乐的精髓,为扬乡音不改乡土味,他将百姓传唱的原始曲调、经典旋律原形原貌地拿来己用植入新创作的歌曲中,实践证明他做对了,做得巧妙。人们也惊讶地发现歌曲不仅接地气,还“解渴”。“刘老根,刘老根,你是一个啥样的人呀/刘老根,刘老根,你是一个你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儿/你是一个你是一个热心的人儿……”(电视剧《刘老根》片尾曲《圆梦》,何庆魁作词、杨柏森作曲、衡越演唱)这首带有胡胡腔曲调的作品中,“你是一个啥样的人哪”这句和二人转《盼五更》里面的“一更啊之儿里呀”的旋律是一样的。“你是一个你是一个闲不住的人儿/你是一个你是一个热心的人儿”这两句旋律是和秧歌曲牌中的乐句完全一样的。“每一天呦每一年/急匆匆的往前赶/哭了倦了累了你可千万别为难/是路它就免不了有沟沟坎坎/就看你怎么去闯/怎么去闯每一关……”(电视剧《马大帅》片尾曲《活出个样来给自己看》,单彤作词、杨柏森作曲、衡越曲演唱)“每一天呦每一年/急匆匆的往前赶”这句是保留原形植入了东北汉族民歌《生产忙》的第一乐句,作者在保持原貌的基础上巧妙地改变节奏并增添和删减音符,不失原汁原味,易于记忆,易于传唱。正应了鲁迅先生说过的那句“诗须有形式,要易记、易懂、易唱、动听、但格式不要太严。要有韵,但不必依旧诗韵,只要顺口就好。”“毛驴儿拉磨哟它走不出那个圈儿/井里蛤蟆就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儿哟/通天大道本来就有笔直的一条线儿/何苦还要翻山越岭哟/嗨硬去拐那几道弯儿/唉嗨唉嗨哟唉嗨唉嗨哟……”(电视剧《刘老根》片头曲《求索》,何庆魁作词、杨柏森作曲、赵本山演唱)“井里蛤蟆就能看见巴掌大的一块天儿哟”这句是保留原形植入了那首催人泪下的东北民间小调《寡妇难》中的乐句,,整首歌曲无缝衔接,自然流畅,非常好听,感人至深,流传久远,传唱度相当高。怪不得《求索》这首歌一出来就让人同频共振,原来他原本就长在美人坯子上哟。

  旋律的变形重组法。变形重组也可称为揉碎重塑法。按照杨柏森先生的说法,就是将已有的二人传、民歌、戏曲、曲艺的经典句子一个或者多个掰开揉碎,或抻长放宽或紧缩修短,或快或慢,改变原有的节奏或结构,抽丝拔萃,重新组合,变成可用的新的创作素材,来进行主题发展或主题再现,重塑一个新乐句或新作品。用作曲法的专业术语来解释,那就涉及完全重复、变化重复、同音反复,移位、大小调交替等等多种技术手段,而全曲的韵味和特色不变,充分体现了音乐的可塑性。说到二人转的韵味,从音符使用上是有共性规律可循的,诸如

  等旋律音节的大量运用。而杨柏森先生善于在重组中灵活插入,不改本色。电视剧《刘老根》片尾曲《圆梦》中,采用二人转胡胡腔曲调的部分素材,贯穿全曲,在结尾处又用糊糊腔散板前奏移高了4度,作了歌曲尾奏部分,加深了故事的延续性,使观众期待下一集的播放。“美美观观的水啊美美观观的山……”(《美观》冯彦飞作词、杨柏森作曲、孙小宝演唱)这句采用的是二人转《五更十三嗨》的旋律素材,后边加上柳腔旋法,结尾“真啊真美观”用了《正对花》的下句旋律素材。整曲既有原形植入又有揉碎之后的变形重组,而整曲的东北风歌曲的韵味没有变,受到百姓的喜爱,变成全国各地广场舞爱好者的热捧舞曲。

  2、用方言俚语讲好关东事儿的选词态度  歌曲的民族风格、地域特点、乡土气息要借助地域环境、民风习俗、民族精神等来体现,而依靠民族化的语言形式则是常用的手段。前边已说过,东北方言很有特点,目前也很火,火到有人把渐欲失传的方言又找了回来,在聚众之时拿出来显摆显摆,弄出不少笑话。东北人虽粗犷豪放,但其语言也有杨柳春风的轻柔劲儿,也有爬冰卧雪的狠刚劲儿。杨柏森先生在选用歌词上很讲究,要会讲故事,他要求故事得是“关东人儿、关东事儿、关东情儿、关东味儿”,故事要通俗易懂顺口,口语化要突出,地方色彩要浓,能够唱出“关东词儿”,逗出“关东趣儿”,歌词中要具有充裕的关东民间文化特点。“历尽艰辛不回头,老牛拉套劲不松”《圆梦》,“家家都有难唱的曲儿,苦辣酸甜都在这小曲儿中……穷不扎根儿,富不传代”(电视剧《马大帅》片头歌曲《一个情字活一生》,牛世生作词、杨柏森作曲、赵本山演唱)“粗拉拉的网绳硬邦邦的汉,脚底板儿上磨出老茧,才敢在船头上站……”(电视剧《关东烽火》主题曲《关东渔王》,张海利作词、杨柏森作曲、王洪兵演唱)“老牛拉套”“穷不扎根儿”“脚底板儿”“粗拉拉”“硬邦邦”这些都是典型的东北话。还比如诸如“整”“嘎哈呢”“那嘎达”这些高频词也时常在其作品中看到。另外东北话中带“儿”话音的字特别多,是东北方言的一大显著特征,是众多东北风音乐作品不可或缺应用的元素。

  衬字、衬词也是杨柏森先生歌曲创作者中高频率使用的。衬字、衬词的使用是东北民歌的特点,更是二人转开口必唱的词儿。“张廷秀金榜得中投一名啊……”这个“啊”字的使用,诸如“哪咿呀呼嗨”“嗯嗳嗳嗨哟”“哪啦一呼嗨”“啊”“呀”“哪”“吔”不胜枚举。有人会说这些无具体内容的衬字、衬词削弱了歌词的文学性,属于多余之举,这是片面的,正因为有了衬字、衬词才让口语化的自然状态更浓烈,才有了二人转或民歌的特色和“韵味”以及与众不同之处。纵观我国的三百六十多个地方戏曲剧种,衬字、衬词的使用无所不在,整个乐句、整个乐段全部用衬词的也比比皆是。衬词的使用一定程度上能入木三分渲染和营造某种特定的或喜或悲、或机灵活泼或诙谐风趣的氛围,能增强地方特点和民族特色,还能增色高难度技巧的施展。前边例举的歌曲中都能看得到,这里不再赘述。

  有句话说得好:“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脉和固有优势,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和脊梁骨,是我们走向世界的底气和力量源泉。”古人云:“诗文随世运,无日不趋新。”杨柏森先生创作的歌曲是有个性的,带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地域风格和时代风格的。经他融合与创新发展的新东北民歌风扎根民族土壤,带有明显的地域特色,饱含浓郁的乡土气息,紧跟时代发展的步调,这样的作品是独特的、是鲜活的,其生命力和历史意义是强大的。

  二、筑乡土音乐森林,兴东北民歌永驻

  杨柏森乐忠于地方民歌的探索,乐于发现和培养人才。为了整理和保护,为了传承和发展,为了后继有人,他可谓是煞费苦心。东北民歌、二人转、吉剧、评剧、皮影戏、新城戏、龙江剧、黄龙戏等戏曲音乐及东北大鼓、京韵大鼓、京东大鼓、西河大鼓、北京琴书等曲艺唱腔都在他的研究范围之内,除此之外还对全国各地的民歌、曲艺、戏剧有涉猎,如数家珍。正是由于他这样的努力,近些年来东北音乐出现了方兴未艾蓬勃发展的可喜局面。

  1、传承老戏歌,发展新剧种

  杨柏森先生和二人转艺术打了半个世纪的交道。在50多年的音乐创作和工作历程中,已经将二人转技艺烙印心间,将“说唱扮舞绝”嵌入脑海。每一部音乐作品都贯穿了二人转的美学思想,传承着二人转艺术。记得二人转进入衰落期那段时间,他没有止步。他始终坚信唱是二人转的根本,没了唱没了剧情的二人转还怎么转?二人转不能全是说口、杂耍,更不能是打情骂俏“二人耍”、粗口脏话”满天飞。传统艺术的保护不能局限在单一外在形式上,需要兼容多种艺术形式,戏曲曲艺相互影响才好,用联系与发展的理论是二人转的未来走向的罗盘。杨柏森先生纠正人们对二人转就是杂耍逗嘴的误解,回归并提高了二人转的艺术品位。传统二人转曲目、新创二人转剧目受到人们的追捧,成为非遗保护的二人转通过活态传承实现了它的延续。他也当之无愧成为吉林省乃至东北三省、全中国二人转音乐改革的领军人物之一。

  为了吉剧的发展,他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他是原吉林省戏曲剧院院长、吉剧院院长,为解决吉剧发展难题他多项并举。他搞“培根计划”,培养未来的艺术骨干,拓宽青年演员的艺术视野,屡次到中国戏曲学院请求联合开办吉剧进修班。为解决资金问题,除了自掏腰包以外,还四处寻求赞助。他加大吉剧演出力度,积极组织复排经典剧目,大型红色历史剧吉剧名篇《江姐》一经演出,备受好评。为提升吉剧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他邀请著名吉剧老艺术家回到剧院传戏、传艺、传技,众多经典吉剧名篇《桃李梅》《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搬窑》等重现生机。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他和艺术家们共同创作了大型吉剧《贵妃还乡》《站醒台》等都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杨柏森和同事们为满族新城戏剧目《铁血女真》作曲。在音乐创作过程中,他主要负责戏曲唱腔及场景音乐的设计,充分利用了自己与同事多年的艺术实践累积,在乐曲中融入浓郁的萨满特色,突出满族独特的民族艺术风格。最终,该曲目荣获文化部“文华大奖”与“五个一工程”奖两大殊荣。杨柏森也凭借出色的音乐创作能力获得“文华音乐设计奖”和“孔三传音乐创作奖”这一戏曲界至高奖项。

  杨柏森先生还应邀为黑龙江省龙江剧院谱写《鲜儿》《松江魂》《木兰马旭》等六部龙江剧,都获得了好评。回顾杨柏森音乐艺术创作历程,无论是剧和戏,还是富有东北风情的民俗歌曲,影视剧的主题曲、配乐,都能窥见他向东北民歌吸取营养,而后反哺东北民歌,让东北民歌郁郁葱葱永不褪色。前有阐述,这里不再赘述。

  杨柏森对传统艺术进行革命性创新表现在他对多种艺术形式和不同戏种的音乐特色兼容并包,创造过全新的艺术剧种。2016年,商洛市大剧院首次推出的新编《闯王寨传奇》历史剧就是他的神来之笔。他作为作曲人,对剧目音乐风格进行大胆创新,将秦风楚韵作为剧目主要音乐风格,围绕地方语言,融合黄梅戏、陕北民歌、二人转的唱腔,在充分彰显故事人物性格的同时,拉近与商南人之间的距离,腔调一亮,熟悉的亲切感油然而生。

  杨柏森先生就是这样,凭借其满腔赤忱的热爱,凭借其刻苦钻研的奋斗精神,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如今的他早已身怀绝技,跨界融合多项并举,作词、作曲、编曲、剧本改写、舞台表演、影视客串出演等等于一身,不仅为自身的人生价值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更为东北民族音乐的发展举起了一杆大旗,筑起了一片世人瞩目的东北乐派之森林。

  2、培养人才,后继有人

  杨柏森在挖掘二人转音乐和东北民间音乐的路上,一直辛勤地工作着,学习新知识创作作品的同时,不忘对二人转人才的发现和培养。特别是,在每一次讲座中都不忘叮嘱告诫创作者们“要多研究我国的传统文化,多在传统文化中寻宝。传统需要继承,发展需要创新,只有吃透传统才能更好地发展创新,更好地用最现代最科学的方法创造新作品。”他不仅是作曲家,还是识人善用的伯乐。在他的鼎力推荐下,使得高秀敏有机会成为二人转演员、著名的小品演员。著名小品作家何庆魁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和本山在一起,会写小品;和柏森在一块儿,会写歌词。”足见杨柏森带给何庆魁歌词创作的帮助。

  为了传承和发展东北音乐,他心心念念,躬耕不息,言传身教,广收门徒。到目前,他门下有了张波、王春江、张玲、刘冬青、罗文翥、边革、大平等众多的弟子,有的在业界已经做出巨大成绩,有的已蜚声遐迩。

  杨柏森,是东北民间音乐薪火相传的继承者和开拓者,是活的东北民歌宝库,是中国乐坛的一块宝贝,是吉林人的骄傲和自豪。他扬乡音成为不朽,筑东北音乐森林长驻乐坛,是东北乐派名副其实的领军人物,为研究东北音乐和东北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理论依据。最后祝他艺术青春永驻,再创佳绩。

  2023.10.15

  作者地址:132213 吉林永吉县一拉溪镇静波文化传媒 电话:13578528969(微信同步) 邮箱:529053298@qq.com

  作者简介:

  陈静波,1971年9月生,吉林永吉人。本科学历。词曲作家、乐评人、音乐人、诗人。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会员,中国音乐文学学会理事,吉林省音乐文学学会副会长,吉林市词曲创作学会会长,永吉县音乐舞蹈家协会副主席,永吉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作家协会会员、吉林省音乐家协会会员、吉林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吉林市作家协会理事、吉林市音乐舞蹈家协会理事,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客座教授。永吉县十三届、十四届政协委员,永吉县统战部新阶层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音乐家协会2020第二期全国优秀中青年音乐评论人才培训班学员。

  自1994年开始研习诗歌与歌词创作以来,在《歌曲》《词刊》《电视研究》《吉林日报》等全国、省、市级音乐和文学刊物发表作品千余首(篇),作品多次在央视、省市电视台、大型晚会上演播。获得省级以上奖项30多次,歌词《快乐符号》获得第十一届全国青年歌词创作大赛一等奖;歌曲《荣耀》(玉镯儿作词、陈静波作曲、陈珠珠演唱)获得2021中国音协“百年百首”全国优秀新创歌曲奖。在长春大学音乐学院、北华大学音乐学院、延边大学、松原市等多地讲授过歌词创作课。为国内众多词曲作者写过点评文章。

  作词代表作:《幸福歌飞》(伊丽媛演唱、胡廷江作曲)、《魅力吉林》(张帅演唱、胡帅作曲)、《乔迁的日子》(马广福演唱、孙培良作曲)、《我的爱在乌兰塔拉》(王洪兵演唱、杨柏森作曲)、出版有歌词集《圆梦的季节》。

  作曲代表作:《我愿意》(李影作词、陈静波作曲、刘明轩演唱)、《天使力量》(李影作词、陈静波作曲、姚雪彤 刘明轩演唱)、《我的老家》(陈静波 高国民作词、陈静波作曲、高国民演唱)等。

  曾获得2010年吉林市第五届松花湖文艺作品奖、2012年吉林市感动江城德艺双馨人物称号、2012年首批吉林市农村实用型专家、永吉县文化名人称号、2018年吉林市十大乡村作家等。

原标题: 扬乡音不朽,筑森林永驻——东北乐派领军人物杨柏森东北歌曲创作探析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