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吉林新闻

新发路观察+|一粒好种,千粒好粮!

2023-09-26 08:41    中国吉林网

  万物秋成,丰收在“吉”。

  眼下,吉林省各地丰收美景如画,处处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说起丰收,一条与吉林粮食产量有关的前瞻消息,很是令人兴奋。

  近日,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麦朝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目前看,全省粮食丰收已成定局,粮食总产量有望超过去年。”

  “筛选玉米、水稻、大豆品种76个参加高产竞赛,新增玉米高产耐密、高油高产大豆等品种259万亩,努力挖掘高产品种增产潜力。”谈及丰收背后有哪些关键“支撑”,麦朝总结时就提到,用良种成为关键一环。

  种子,农业的“芯片”。

  对于农业大省、粮食大省吉林来说,种业振兴事关粮食安全这一“国之大者”。

  中国吉林网注意到,作为粮食产能提升的重要支撑因素,加快培育推广更多高产高效、优质绿色、适宜机收的优良新品种,已成为吉林省“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的重要推力。

  讲到这个推力,9月24日,“稻花香里说丰年”网上主题宣传活动媒体采访团走进延边时,就“挖”出了一个种业高质量发展的鲜活案例。             

  走进和龙市光东村,满眼尽是“喜看稻菽千重浪”的醉人景象。

  寻找“丰”景里增收密码,亦成为媒体采访团成员此行重要内容。   

  现场采访中,采访团成员们被村里的一块“数码农场”试验田深深吸引。

  “数码农场”试验田为啥如此吸睛?有何特别之处?记者在采访中找到了答案。

  单粒播种单株育苗精准培育目标品种

  “我们在光东村‘数码农场’试验田内,进行了2000个渐进系品种的种植,单株育苗,单株插秧,每一株水稻都单独对应我们种子库品种信息,目的是通过数字化、标准化、精细化管理体系,搜集研发品种的DNA信息,表型数据信息,精准培育目标品种,提高育种效率,以高科技种子‘芯片’成果,带动产业升级与发展。”吉林省超和农业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左念国说,目前光东村数码农场试验田,种植拟成果转化的品种有17个。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原创技术,将形成一个完整的信息育种系统。

  这个在和龙市光东村诞生的鲜活案例,投射出的正是吉林种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种业兴,农业兴。

  近年来,为做好种业振兴,吉林省集中力量破难题、补短板、强优势、控风险,已迈出推动种业发展的坚实步伐,努力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

  一粒好种,千粒好粮。                                                 

  据《吉林日报》报道,为推动种业高质量发展,省政府下发《吉林省种业振兴工程建设方案(2022-2035)》(以下称《方案》),为实现“千亿斤粮食”生产目标奠定种业基础。

  《方案》明确今后种业发展目标,到2025年,全省创制优异种质资源100个,打造高标准制种基地15万亩,研发出突破性新品种30个。到2030年,累计创制优异种质资源300个,打造高标准制种基地20万亩,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10家以上,累计研发出突破性新品种100个,品种自主选育和推广率达到85%以上。到2035年,累计创制优异种质资源500个以上,打造高标准制种基地20万亩,累计研发出突破性新品种200个以上,自主品种占比达到90%以上;1家以上玉米种业企业综合实力进入全国10强,2家进入全国50强,种业为粮食增产贡献率达到50%以上。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种业是保障粮食安全的源头。端稳中国饭碗,必须做到种源自主可控、种业科技自立自强。”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韩俊友教授在此前接受中国吉林网采访时就表示,作为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也是制种大省和用种大省,吉林把推进种业振兴摆上更加突出位置,以实施“千亿斤粮食”产能建设工程为契机,明确了振兴吉林种业的发展目标、主攻方向、技术路径,为巩固吉林省现代农业第一方阵地位提供强有力“基因”底气。

  一粒种子,一季收成。

  做强“农业芯”,筑牢“压舱石”。

  吉林心怀“国之大者”,让中国饭碗装更多“吉林粮”!

  记者 栾喜良

  (松花江网编辑   孙淑平)

原标题: 新发路观察+|一粒好种,千粒好粮!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