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县区新闻 磐石新闻

新材料产业“串珠成链”

2024-11-28 12:49    江城日报全媒体

  初冬时节,磐石大地依然热浪翻涌。吉林亿达炭业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一条条高端化生产线有序运转,各种型号碳纤维产品沿着生产线自动加工;金隅冀东水泥磐石有限责任公司的新型建材产业园里,循环产业链开启吃干榨净模式;吉林吉恩镍业股份有限公司6万吨硫酸镍项目建设提速加码,不断刷新拉满项目建设“进度条”……

  以“新材料产业聚集区”为目标,磐石市扩大石墨、碳纤维、矿渣综合利用等项目规模,重点开发石墨新材料、碳纤维新材料、新能源材料、密封超硬新材料、铸造新材料5条产业链,努力实现品种多样化、产品高端化、产业集群化,推动新材料产业“纵向成链、横向成群”。

  近些年来,我市全力打造国家级碳纤维产业高地。以此为契机,磐石市于2021年开启了布局新材料产业的规划,着手建设碳纤维产业园。磐石市委相关负责人介绍,磐石市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园区占地面积14.5万平方米,目前已入驻4户碳纤维企业,主要生产针刺毡、碳毡、石墨毡等碳纤维复合材料,产品广泛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2021年以来,磐石市碳纤维新材料产业园累计实现产值6.2亿元,利税6394万元。

  作为园区支柱企业的吉林亿达炭业有限公司,其有关负责人齐海云这样介绍碳纤维:“碳纤维被称为‘新材料之王’,具有耐腐蚀、耐高温等特性,用途非常广泛。我们生产的碳毡主要用于光伏领域,近几年随着国内绿色能源的发展,产品销量一路走高。”

  目前,磐石市已初步实现碳纤维针刺白毡、碳毡、石墨毡等产品深加工全产业链发展布局,预计年产值达6亿元以上。

  据介绍,碳纤维产业耗能较大,磐石市目前正推动各相关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推进节本降耗提效。在此基础上,磐石还将规划出50万平方米以上土地承接碳纤维及新材料产业,吸引一批碳纤维产业链项目向园区集聚发展,推动液流储能电极材、新兴环保碳材料落地投产。

  与碳纤维产业紧密关联,磐石市在发展新材料产业时,也把石墨产业纳入规划之中。石墨被誉为“黑金”。磐石市是全国三大隐晶质石墨资源基地之一,目前已初步探明石墨储量1760万吨,其中品位在55%~67%(最高可达90%)储量为660万吨,发展潜力巨大。

  以此为重要依托,吉林龙昌新能源有限责任公司主要生产锂电池负极材料,是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游企业。为全面服务发展新材料产业,磐石市根据新材料企业清单实行“点对点”负责制,设专人对接跟踪辅导,确保各项政策直达快享、直达优享。

  2022年,吉林龙昌年产2万吨的锂电池负极材料项目正式竣工投产,实现年产值5亿元,一跃成为磐石市石墨新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

  “近几年,在项目带动下,磐石市石墨新材料产业园已初步形成,碳纤维产量、产值实现‘双翻番’,石墨新材料产值实现3倍增长。”磐石市发改局局长周立国说,目前,磐石市有石墨矿山企业4户,矿区总面积3.3平方公里,年设计开采量47万吨,可为石墨新材料产业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资源保障。

  发展新项目坚持逐“新”,磐石市对传统产业发展也要求“出新”。经各方面努力,前不久,磐石建龙钢铁有限公司节能减碳数字化车间、铸诚无缝钢管冷拔数字化车间被认定为省级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吉恩镍业电镀级硫酸镍获评首批省级制造业单项冠军。

  磐石市矿产资源丰富、工业生产条件优越,而在新的发展阶段产业应当如何发展、如何优化?

  “要向‘新’逐‘绿’。”磐石市在做强工业主导产业的基础上,不断加快发展壮大新兴产业。周立国把磐石市的做法归结为四个坚持:坚持实施内引外联,做大结构性金属材料;坚持整合资源,盘活存量资产;坚持实施技改扩能,增加结构材料新品种;坚持依托资源优势,开发前沿领域产品。

  令人欣喜的是,如今磐石市的新材料产业已呈齐头并进之势——亿达碳业智能化升级改造等5个项目入选省级“智改数转”项目库;金隅冀东智造中心项目投入使用,同质产品生产成本下降40%,市场竞争力持续提高;年初以来,磐石市新增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户、省级企业技术中心4户,14户企业获评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

  全媒体记者 张春和 通讯员 谷禹

  (松花江网编辑:曲施潭 初审:张勇军 复审:李明丹 终审:王久权)

原标题: 新材料产业“串珠成链”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