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丨红土地上党旗飘——江西赣州以高质量党建助力高质量发展

2021-07-22 15:06    新华网

  新华社南昌7月21日电 题:红土地上党旗飘——江西赣州以高质量党建助力高质量发展

  新华社记者邬慧颖

  江西赣州是一片承载中国共产党初心的红土地。在艰苦的革命岁月,苏区干部与工农群众一道“有盐同咸,无盐同淡”。党旗始终在红土地上飘扬。在新时期,赣州抓实抓细基层党建各项任务,坚持以高质量党建助力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党建引领发展经济强村富民

  在瑞金市叶坪镇田背村,400余亩地面光伏发电项目整齐划一。村民常说,这是大伙共同的“钱袋子”。

  2020年,为推动各村协调发展,叶坪镇党委组建乡村振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整合各村资金资源打包入股公司,实行强村带弱村,让全镇30个村全部成为股东,开辟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径。

  曾是“十二五”省级扶持贫困村的田背村迎来发展东风。乡村振兴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筹集资金将田背村闲置的400余亩荒坡地统一流转,建成地面光伏发电项目,田背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获得分红收益。2020年,田背村从年集体经济收入不足1万元的穷村变为年集体经济收入达25.6万元的富村。

  田背村的小村大变化是赣州市抓党建引领村集体经济从“脱贫”走向“振兴”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赣州市将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书记工程”,实行组织部门和农业农村部门双牵头机制,总结推广5大类30种发展模式,培育了一批集体经济强村。

  党建助力城乡治理

  夜幕降临后,赣州市于都县宽田乡李屋村的农耕广场上,村民们或跳起广场舞,或摇着蒲扇围坐闲聊,十分惬意。“这个广场可来之不易,乡镇干部、村干部、李屋村理事会都出了大力气!”李屋村第一书记黎嵩说。

  黎嵩告诉记者,这片场地曾杂草丛生,20户村民家的旱厕、牛栏、猪栏都集中在这里。李屋村召集理事会的5名党员,以包户的模式安排党员上门给村民做思想工作。80岁的老党员曾传机是理事会成员之一,为带动其他村民,他率先把自家的猪栏拆了。“我带头拆、带头干,其他人就跟着一块拆了。”曾传机说。

  如今的赣州,无论是在田间地头,还是在城市社区,都活跃着党员的身影。在赣州市266个城市社区,统一设置了公共服务、专题服务、协商议事功能区,推动12.7万余名在职党员到社区报到,协调解决问题6.7万多个,开展志愿服务63.4万余人次。

  “您好,我孙女说这里图书偏少,能不能增加一些图书?”近日,在赣州市大余县南安镇石桥下街社区新建的党群服务中心,居民朱和球正反映党群服务中心“儿童之家”图书较少问题。

  这一幕,恰好被来社区报到的大余县财政局党员张凡注意到。在张凡的沟通协调下,大余县图书馆将为社区“儿童之家”捐赠图书200册。“作为一名单位在职党员,我每周六都会来社区报到,看看居民有什么需求,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张凡说。

  党建引领“两新”组织高质量发展

  走进位于赣州市赣县区的江西中新云农科技有限公司,党员示范岗、履职承诺书、党组织活动……大厅宣传栏全景展示党支部所迸发的活力。“公司党组织从弱到强,离不开政府派来的专职党建指导员。”公司党支部书记徐春梅说。

  2019年,张丽荣担任赣县区“两新”组织专职党建指导员,专职联系指导江西中新云农科技有限公司党支部,常态化帮助企业解难题、抓党建。“中新云农是一家聚焦农业大数据、农业产业互联网、智慧农业、数字农业的民营企业,一定可以在服务三农上彰显党员力量。”张丽荣说。

  2020年,由于疫情原因,赣县区部分扶贫产品销路受到影响。了解情况后,江西中新云农科技有限公司先后与多个产业扶贫主体签订产品供销协议,开展电商扶贫农产品直采直供,仅2020年上半年就帮助销售扶贫农产品38.59万元。

  如今,赣州市已社会化选聘115名“两新”组织专职党建指导员。据赣州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赣州还组织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与“两新”组织的党组织结对共建,坚持把党支部建在项目上,建在产业链上;引导“两新”组织履行社会责任,1110家非公企业(商会)结对帮扶1257个村、帮扶群众27万余人,591个社会组织在产业、就业等方面帮扶群众约40万人。

(松花江网编辑 徐涛)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陈律师(法律顾问)0432-62099222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