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庄雪雅
在多瑙河畔的古城斯梅代雷沃,河钢集团塞尔维亚钢铁公司(以下简称“河钢塞钢”)热轧车间里,机器轰鸣、钢花飞溅,工人们在一丝不苟地工作。河钢塞钢的货运码头上,货船装卸原料,一派繁忙景象。
河钢塞钢的前身是拥有百年历史的斯梅代雷沃钢厂,后因经营不善而连年亏损。2016年4月,中国河钢集团收购斯梅代雷沃钢厂,并在短短半年内实现扭亏为盈,5000余名员工重返工作岗位。带领钢厂成功转型的是一个仅有9人的中方管理团队,他们坚持不懈、辛勤付出,赢得了当地同事的信任。
河钢塞钢执行董事宋嗣海仍然清晰地记得6年前初次走进钢厂时的场景:“钢厂虽然经营不善,但当地工人仍能用上世纪70年代老旧的轧机生产出A4纸厚度的钢板,这样的工艺难度证明了这些员工都是企业的财富,我们一个也不能放弃。”团队下定决心,一定要把钢厂的所有工人留住、用好。
接手钢厂之初,无论是经营模式、生产技术,还是市场对接、财务结算,都是团队面临的新课题。其中亟待解决的是早日恢复生产,和塞方伙伴建立信任关系。此前,钢厂仅有一台高炉在运转,生产能力不及原有设计能力的1/3。基于对市场的研判,团队决定重启停产多年的2号高炉,充分释放产能。副总经理王连玺表示,2号高炉点火开炉1个月后,粗钢产量就翻了一番,这点燃了钢厂员工的工作热情。
恢复生产的同时,团队对钢厂设备逐一进行诊断分析和改造升级。首席技术官赵凯星带领技术人员守在生产一线,严把每道关口,“以粗轧机为例,经过大修后不但能够保持生产的连续性,还把热轧产品的不合格率从0.14%降到0.03%。”
中方管理团队从河钢集团引入20多项技术和管理制度,在挖潜增效方面下足功夫。一直以来,钢厂都用精料制钢,成本居高不下。生产运营及采购总监魏东明引入全成本核算理念,实施废渣配比再利用,用“经济料”产出更高标准的钢材,一年就能节省3000万美元以上。市场部部长高峰广泛调研钢铁市场,将月产千吨的钢板“边角料”成功出售……
“中国伙伴带来了更长远的计划、更精细化的管理制度和更成熟的发展理念。”河钢塞钢首席运营官瓦拉丹·米哈伊洛维奇说。
一炉又一炉耀眼的钢火,见证了斯梅代雷沃钢厂的转变。自2016年底以来,河钢塞钢钢铁年产量从50余万吨提高到最高177万吨;2018年,河钢塞钢首次成为塞尔维亚第一大出口企业,优质钢材出口到30多个国家和地区。
中方管理团队将“利益本地化、用人本地化、文化本地化”的理念融入河钢塞钢的日常经营管理,钢厂创造的经济效益主要用于企业扩大再生产、生产设施再完善、员工待遇再提高。据统计,斯梅代雷沃10万人口中,有2万多人的工作与河钢塞钢有关联,钢厂的重生为当地的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一个团队盘活一家钢厂,一家钢厂振兴一座城市。公司成立两周年时,团队收到了一名当地员工亲手制作的礼物。年届八旬的退休职工扬科维奇握着高峰的手,还向他展示家中珍藏的两国国旗。老人说,自己曾遭受挫折,生活贫困,如今家里四代人都在钢厂工作,日子过得红红火火。许多员工的孩子都开始学习中文,希望长大后前往中国留学……
对于中方管理团队的每个人来说,一方面是与塞尔维亚朋友们朝夕相处结下深厚友谊,另一方面是对远隔万里的亲人们充满思念和愧疚之情。每逢佳节,他们在忙碌一天后一起吃顿饺子,算好时差给家人拨个视频电话。一年又一年,他们坚守在河钢塞钢这个“远方的家”,把对故土和亲人的眷恋化为工作的动力。
作为共建“一带一路”、推进国际产能合作的践行者,河钢塞钢中方管理团队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钢厂技术经营指标持续提升。如今,一座更加绿色、资源配置更加高效的现代化钢厂正在加速崛起。
宋嗣海说,团队将继续努力开拓,不断奏响中塞合作“钢铁交响曲”的强音。
(松花江网编辑 孙淑平)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