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三产融合丨返乡只为禾谷丰

2022-07-12 05:37    江城日报

 

  ■人物志——王伟

  返乡只为禾谷丰

  记者 马婧

  

  7月4日,在永吉县万昌镇吴家村,翠绿的稻田一眼望不到头。田间地头的一个小亭子上的“醉好乡音”四个字,道出了王伟返乡创办合作社、带领乡亲增收致富的拳拳之心。

  “今年,我们准备建设一个6000平方米的稻米加工厂,计划总投资1500万元。目前,土地平整已经结束,马上就要开始建设库房。”王伟说,“万昌是现代农业发展先导区,有优秀的自然禀赋,惠民利民的各项政策。我有信心带领吴家村的村民通过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走现代农业发展之路,让村民们更富有更幸福。”

  王伟是永吉县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2015年3月,当年43岁的王伟在白城开荒种地经营十多年,且早已站稳脚跟,年收益稳定丰厚。此时,他却毅然回到家乡万昌镇吴家村,创办了禾谷丰水稻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叶落归根嘛,想家了。”回想当初的举动,王伟动情地说。

  流转了322公顷土地,吸纳120余户村民加入合作社,花1300万元盖了房子、买了机械……第二年5月,王伟又成立永吉县万昌家庭农场,再次流转土地达到1000公顷。土地连片了,农机到位了,可以实行规模化生产。王伟采用他在白城探索出的“反租到包”模式——将土地承包给善于耕种的村民来种植,合作社和家庭农场统一负责购进种子、农药、化肥,统一配置农用机械,统一进行技术培训,统一销售,让种田的社员没有后顾之忧地专门琢磨如何种好地、产好粮。

  如今,合作社里育秧机、收割机等各式农机应有尽有,总数多达100来套;“红小二”品牌也早在2015年注册成功。

  最让社员省心的是统一销售。合作社与相关机构合作,主要采取订单模式进行种植和销售。王伟算了一笔账:以一个劳动力承包5公顷土地计算,一户2个劳动力,每户年收入可达七八万元,比单干的农户多收入三四万元。“省心,还能多挣点儿。”(松花江网编辑 李明丹)

原标题: 三产融合丨返乡只为禾谷丰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