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脱贫攻坚丨敢立豪言行大爱 埋首铺出锦绣来——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回眸

2022-07-26 06:54    江城日报

 

  站在新的时间节点上,盘点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市的明显变化,人们都说脱贫攻坚带来了“质变”:永吉县金家乡金家村80多岁的何录老两口住进了崭新的砖瓦房;舒兰市朝阳镇新旭村的很多农民不再种懒庄稼,成了附近有名的高端蔬菜大王;龙潭区江北乡棋盘村一社村民王守群已在棋盘生态园做了10年技术员…………

  2016年以来,全市紧扣解决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突出“减贫”“带贫”“益贫”等关键环节,以稳定脱贫为导向,精心培育脱贫产业,抓细抓实基础保障等各项任务,紧紧依靠群众,调动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取得了脱贫攻坚战全面胜利,向全市人民交上了满意“答卷”。

  一群人 一条心 脱贫攻坚做实功

  “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全国范围的脱贫攻坚战打响后,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压实主体责任和社会责任,以“实”构建攻坚大格局,通过全面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责任制、建立“三个责任清单”、机关企事业单位包保等办法,全覆盖全市109个贫困村、65411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切实不让一个村、一个人掉队!

  2016年-2020年的五年间,全市各级各部门勠力同心、协同并进,始终以不放松、不停顿、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牢牢地把责任扛在肩头,把工作抓在手上,以全力付出诠释着情怀与担当。

  全市109名驻村第一书记、226名工作队员奔赴脱贫第一线;

  全市211个机关单位,107家企事业单位及时投身攻坚主战场;

  数千万元帮扶资金精准投入,数百个扶贫带贫项目拔地而起。

  …… ……

  两不愁 三保障 日子越过越舒畅

  “两不愁三保障”是贫困人口脱贫的基本要求和核心指标,直接关系脱贫攻坚战的质量。长期参与脱贫工作的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孙彦说,吉林市在这方面下足了功夫,最大限度地为贫困村和贫困人口着想,开展全面帮扶,既要解决生活问题,还要解决教育、医疗、住房等各方面问题,全力让人们过上更好的日子。

  ——义务教育。累计改造贫困乡村薄弱学校149所;建立了“控辍保学”长效机制,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义务教育阶段没有出现“因贫辍学”现象。

  ——基本医疗。全市贫困人口医疗保障政策救助措施和“特惠”机制全部落实到位,贫困人口基本实现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医疗救助三重保障全覆盖。

  ——住房与饮水安全。累计改造265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危房,实现了“安心居、暖心居、放心居”;累计完成15668名贫困人口的饮水安全改造任务,贫困村和贫困户饮水安全问题全部解决。

  ——综合保障。将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了兜底保障范围,做到了“应兜尽兜、应保尽保”,兜牢了保障底线,筑牢了“返贫”防线,有效巩固了脱贫攻坚成效。

  建产业  强基础  脱贫实现小康梦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关键,是解决农民增收的根本。没有产业支撑,很难脱贫;缺乏产业带动,增收难以持续。为此,在发展路径上,吉林市全力强化扶贫产业转型提升,重点突出龙头企业带动,打造了“龙头企业+金融+贫困村”“富裕村+金融+贫困村”“公司+金融+贫困户”等多种带贫模式,实现了村集体增收、村民脱贫奔小康的目标。

  经过几年发展,现在,很多村子拥有了主导产业。光伏、棚膜果蔬、肉鸡、中药材、食用菌等成了扶贫产业的“顶梁柱”。光伏产业项目总装机容量124.55兆瓦,年发电5.21亿度,用于分红的资金已达1987万元。棚膜果蔬种植面积达到了2.3万亩,年产15.5万吨,永吉县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形成了宇丰无公害木瓜、兴隆村果蔬棚膜园区为代表的一批优秀项目。肉鸡日屠宰量达到近4万只。2016年,舒兰市天德乡新河村开始与德生牧业有限公司合作,用扶贫资金和村集体土地入股发展肉鸡养殖产业,到2020年实现了1个村参与年出栏60万只到9个乡参与年出栏1020万只的飞跃,完成了“一元钱到一千万只鸡的裂变”。食用菌种植面积达到4091亩,年产4598吨,其中“扶贫木耳”年产2956吨。黑木耳全产业链产值达到55.7亿元,带动全市贫困群众2689户5209人脱贫。

  就业创业扶贫让脱贫之路越走越宽。针对贫困家庭,市委、市政府指导职能部门形成了“五个一批”就业模式,着力强化“稳岗”“拓岗”,增强了贫困家庭的造血能力。通过开发岗位安置一批,安置政府性公益岗位1500人、光伏扶贫专岗6607人、扶贫特岗799人;通过扶贫载体吸纳一批,建立扶贫车间14个,吸纳贫困劳动力就业117人;通过技能培训提升一批,累计培训3051人;通过自主创业服务一批,创建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基地32个,吸纳贫困劳动力213人参与生产劳动。此外,发放创业担保贷款5325万元,带动1073名贫困劳动力自主创业。

  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大改观。全市累计新建村屯硬化路849.05公里,改造低压电网606.19公里,新建通讯基站186个。贫困村全部实现了“能上网、能视频、能沟通”,村卫生室诊室、 治疗室、公共卫生室和药房“四室”实现分开。

  市乡村振兴局副局长孙彦介绍,到2020年底,全市1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每个贫困村都有了集体增收产业项目,绝大多数村集体经济年收入超过了5万元,许多贫困村已经成为富裕村、文明村、“美丽乡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数量由2016年初的65411人到2020年底全部退出,实现了“清零”,年均减贫13082人,实现了“脱贫攻坚路上,一个都不能少”的目标。脱贫人口收入大幅增加,脱贫户人均纯收入由2015年底的2375元增加到2020年底的9436元,年均增幅31.8%,超过国家扶贫标准5436元。

  …… ……

  重衔接  顾长远  志在全面振兴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我市相关方面在推进脱贫攻坚中更加注重为未来发展奠基,通过宣传脱贫典型,实施“领头雁”培育工程,引导脱贫群众增强脱贫信心、激发内生动力,实现了由“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转变,实现了从“输血”向“造血”转变。一些贫困户通过参与“星级户”“文明户”等评比活动和参与“公益岗位”,增强了脱贫内生动力;一些贫困户脱贫后主动要求退出“低保”,帮助其他贫困户脱贫。

  去年以来,党中央在打赢脱贫攻坚战基础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乡村振兴局坚持创新思路抢先一步、工作举措快马一鞭,在全省率先制订了推进乡村“五大振兴”实施方案。

  最近一年来,全市创建了150个示范村,及时总结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可借鉴的经验做法,在全省推广交流;今年,又推进135个示范村创建,以点带面全面展开“千村示范”创建,全面推进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从而让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

  党的十八大以来,吉林市各个方面以热血赴使命、以行动践豪言,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喜迎党的二十大的新起点上,市委、市政府及职能部门积极贯彻落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统筹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带领全市“三农”战线一同奔向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美好明天,一定会取得更优异的答卷。

  (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邬洪亮 李伟洪 马婧 李春红 松花江网编辑 徐涛)

原标题: 脱贫攻坚丨敢立豪言行大爱 埋首铺出锦绣来——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回眸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