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承千年文脉 启一城风华——看我市是如何以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的

2022-08-19 10:23    江城日报

  

  

  

  2022,盛夏,吉林市,文博系统传来喜讯:在五年一度的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表彰会议上,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授予吉林市博物馆“全国文物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这也是目前我国文物系统最高的政府荣誉。

  历史文化底蕴厚重的吉林市,再次绽放夺目光彩。

   优秀传统文化: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

  各类不可移动文物2030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单位24处,占全省总数的四分之一;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274项——这是我市宝贵而璀璨的文化遗产。如何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我市文博系统推陈出新,采用大众化的方式、时代化的表达,让传承有抓手、发展有路径。

  做好文物管理保护修缮。创新推行文物长制,建立涵盖所有列级文物的市、县、乡、村四级文物长包保体系;推动《吉林市龙潭山城——帽儿山墓地文物保护旅游示范区规划》等规划编制,协调推进阿什哈达摩崖石刻、吉林机器局旧址等9处文物本体保护修缮,积极做好文物保护工作。

  深入推进非遗传承利用。完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馆建设和装展并对外开放,4个项目进入国家非遗项目名录公示名单;举办线上非遗展示活动,组织开展非遗进景区展示展演活动,全力推进非遗保护传承和活化利用。

  打造特色地域文化品牌。精心举办“行走的博物馆”、满族颁金节、秋季祭孔典礼等系列文化传承活动百余场;特色展览《满族绣品展》《刘廼中艺术馆馆藏精品展》《曹文汉版画展》赴外省市展出;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持续打造“盛世中华·国乐江城”艺术季品牌,着力提升全民美育素养。

  创新经典文化传播方式。走进校园设讲堂,邀请孩子们入馆,引导广大青少年感知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举办祭孔大典、国学讲堂、开笔礼仪式等各类文化传承活动,与民众互动,推动传统节日热、文物热、博物馆热持续升温;组建多类型文化志愿者团队,推出线上直播、线下研学,增强中华经典文化的传播力量。

  以历史文化为旅游铸魂。为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我市开发了以赏夜景、观河灯、品美食等为主要内容的松花江文化游览项目。在松花江沿岸和城市部分广场,新增孔子圣像、东明建国、完颜希尹造字等5处文化雕塑景观,为全市文化旅游增添了新内容。各博物馆以我市的地方特色历史文化、地方历史文物为背景,设计、开发了松江万古流壁画截图摆件、鲟鳇鱼模型、松花砚、松花石、缸窑陶瓷产品、馆藏文物精品复制品及带有文化元素的文化衍生品,努力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IP,促进我市文旅品牌传播。

   公共文化服务:

  滋润百姓的美好生活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加强文化服务供给,形成了覆盖市、县(区)、乡(街道)、村(社区)四级现代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全市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站)、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全部实行免费开放,县、乡、村三级文化馆(站)实现全覆盖。全市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面积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开展广播电视户户通升级工作,完成了地面数字电视无线数字化覆盖工程建设,全市村级广播电视实现100%全覆盖。

  大力推动数字化建设。包含数字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等在内的市级数字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建设完成,数字图书馆资源量达到30TB,县级图书馆可用数字资源达到4TB;市群众艺术馆数字文化馆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利用“互联网+”,整合、共享文化资源,不定期推出各类线上文艺展演,积极打造“云文化”。

  创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坚持节庆活动和常规活动相结合,常年开展文化惠民活动,常办常新。启动了“城市书房”建设工作;松花江文化讲坛、公演童话剧、公益电影放映等8大类惠民工程,年均组织活动3000余场;“盛世中华·国乐江城”艺术季、松花江广场文化活动周、朝鲜族民俗文化节等品位高雅的大型文化活动蓬勃开展;连续多年坚持送演出到农村、社区、军营、学校和企业;在乡镇村屯,每年组织开展农民文化节、“欢乐农家”“农民大擂台”等系列群众文化活动。

  2019年,我市被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财政部确定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标志着我市公共文化建设进入新阶段。

   文艺精品创作:

  提供强大文化凝聚力

  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我市广大文艺工作者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用心用情抒写伟大时代,创作了一批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具有鲜明地域特色和闪耀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

  市直文艺院团创排了舞剧《梦回乌拉》《红旗》、音乐剧《炎黄》、儿童剧《靰鞡草的故事》、吉剧《黄大年》等精品剧目15部,7部获得国家艺术基金扶持。其中,《红旗》获中国舞蹈“荷花奖”,《黄大年》等一大批原创精品剧目在央视戏曲频道播出,《梦回乌拉》填补了我市近30年无原创舞剧的空白。市歌舞团连续24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演出,参加了G20杭州峰会《最忆是杭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千年之约》等国家级大型演出,并先后到智利、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开展文化交流,在扩大我市的对外影响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我市得天独厚的山水资源、深厚的人文底蕴,为影视剧拍摄提供了良好条件。近年来,我市拍摄了多部上央视、拿大奖的电视剧,拍摄取景都在吉林市。2017年,吉林市全域被中国广播电影电视社会组织联合会授予“全国影视指定拍摄景地”。《人世间》等国内多部重磅影视剧先后来我市取景拍摄,吉林市的地方历史文化、工业文化和冰雪文化越加享誉海内外。

  馥郁生长,繁花满树。行而不辍,未来可期。

  (松花江网编辑 李冠群)

原标题: 承千年文脉 启一城风华——看我市是如何以文化建设坚定文化自信的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