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秸秆利用 | 秸秆“变废为宝” 走稳“绿色之路”

2022-09-16 06:29    江城日报
 

  我市秸秆的“变废为宝”,是一条契合“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之路。近日,江城日报社迎接党的二十大暨提升“四力”全媒体大型主题报道小组,走进市农业农村局、磐石市吉昌镇等处,通过实地采访,努力呈现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多措并举开展秸秆综合利用和健全秸秆产业链的生动实践。

  “政策支撑是基础,市场化运作是关键。”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专家向记者讲述了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的发展理念。2021年底,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达到86%以上。这其中,全市玉米秸秆青(黄)贮窖达177个,贮窖容积19.9万立方米;秸秆加工企业达到30家。

  在磐石市吉昌镇,万亩稻田产生的秸秆已经全部饲料化。据吉昌镇党委书记李恩贵介绍,目前全镇养殖的1.3万头肉牛和0.4万只梅花鹿可转化的秸秆量,每年在5万吨到6万吨之间。

  去年,吉昌镇集中供热由传统的煤锅炉改成生物质锅炉。记者采访享受到集中供热服务的门市业主时,他们对秸秆供热这新事物现在有了底——“没想到供热效果这么好!”吉昌镇镇长景年瑞表示,目前集中供热面积4.2万平方米,根据实际情况将进一步扩大供热面积。

  2019年,根据磐石市整体发展规划,吉昌镇开始对黑土地施用秸秆生物有机肥,改造黑土地,打造国家优质地理产品“磐石千塘稻”。目前,“磐石千塘稻”已经通过国家优质地理产品认证,这不仅实现了磐石“国字号”农产品零的突破,并在当地形成了农业绿色发展产业链。据了解,优质地理产品销售价格实现倍增,农民在增收致富的同时,实现“草木生金、山水致富”。

  从采访中不难发现,在我市,秸秆利用是“饲料化、燃料化还是肥料化”,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地制宜是关键。而展望未来,秸秆利用大有可为。

  今天,本报四版、五版以特刊形式刊发此次采访内容。江城晚报、吉林乌拉圈(吉林市发布)、松花江网等媒体也将陆续发布。

(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和 松花江网编辑 徐涛)

原标题: 秸秆利用 | 秸秆“变废为宝” 走稳“绿色之路”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