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秸秆利用 | 秸熟无意食烟火 此身百用秆成金——看吉林市如何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

2022-09-16 06:34    江城日报

 

  8月底,从吉林市通往磐石市的高速公路两旁,稻田里涌金浪、玉米地中泛金黄,丰收之景在望。

  作为产粮大市,地处我国黑土地带上,我市常年种植水稻和玉米,年产粮食总量已多年在400万吨以上。随之而来的是每年要生成大量秸秆。过去,由于农民对环境保护和秸秆综合利用的意识不强,导致部分农民顶着“禁令”焚烧秸秆,同时因为秸秆还田成本高、技术高等问题也在客观上导致了秸秆焚烧引起的环境污染问题。

  “十三五”以来,我市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把秸秆综合利用作为农业农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来抓,“一根秸秆开始了它的求变之路”。

  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底,我市秸秆综合利用率大幅提高,达到86%以上。而这其中,秸秆饲料化利用量169万吨;肥料化利用量即秸秆还田66万吨;秸秆基料化利用量0.66万吨,“三化”利用总量已达235.66万吨,比5年前提高近40%。

  喜亦秸秆忧亦秸秆

  一捆秸秆能做什么?过去,当收获季节后,“处处点火,村村冒烟”, 一烧了之是秸秆的归宿。

  8月30日,在磐石市吉昌镇生物质锅炉供热项目现场,镇长景年瑞指着打捆后成排堆放的秸秆说:“怕今年降雪来得早影响正常供热,我们去年冬天储备了一批秸秆。”

  吉昌镇秸秆供热、制肥,是我市2019年实行秸秆禁烧,开展综合利用以来的一个缩影。

  “烧秸秆的问题”还在一些地区大量存在。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提到一组数据:每吨秸秆大约产生37.6公斤烟尘、0.51公斤二氧化硫、1.02公斤氮氧化物,“严重影响空气质量”。

  不仅如此,焚烧秸秆还会加重土壤板结。市农业农村局农业处负责人高喜文说,秸秆焚烧入地三分,地表中的微生物被烧死,腐殖质、有机质被矿化,田间焚烧秸秆破坏了这套生物系统的平衡,改变了土壤的物理性状,加重了土壤板结,威胁农业可持续发展。

  然而,按营养价值测算,4吨秸秆相当于1吨粮食,按热值测算,2吨秸秆相当于1吨标准煤,秸秆含氮量0.88%,含磷量0.35%,本是不可多得的有机肥源。

  其实,秸秆的价值还有很多——制成饲料,畜牧循环经济带来牛羊成群;化身纤维,织出与普通纯棉无异的衣服;变身板材,搭建起纹理漂亮、防水隔热的美丽小屋;提取聚乳酸,制成可降解塑料袋和一次性餐具……

  变废为宝,不仅能缓解资源约束、稳定农业生态平衡,还能促进农民增产增收。

  小秸秆补“链”新农业

  “惜秆不烧”,农民们需要一桩合算的买卖。在磐石市吉昌镇,这里的农民们正盘算着今年的秸秆会带来多少收益。因为,这里除了供热,还有对秸秆需求量更大的吉旺生物有机肥、生物肥加工项目,“一吨秸秆回收价格在110元左右,秸秆怎么能烧呢!”

  “没有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烧了还是换钱,这越来越不是个问题。近年来,我市“综合施策、以用促禁”,开始走秸秆利用“肥料化、原料化、基料化、饲料化、燃料化”之路。“小秸秆”已经成为发展绿色农业的关键节点。

  要变废为宝,把综合利用秸秆的产业链做起来,第一步是要形成相关部门的联动——资源规划部门负责协调秸秆收储用地;发改、财政部门负责协调秸秆初加工用电;税务部门负责协调秸秆收储利用企业税收优惠;农业农村部门负责修订完善秸秆规模化收储运、资源化利用扶持政策,“我市全方位、全覆盖的服务体系已经构建”。

  这样的联动成效显著。

  以饲料化中的“秸秆变肉”来说,《关于推进吉林市肉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市“秸秆变肉”暨千万头肉牛建设工程实施方案》为“秸秆变肉”保驾护航。2021年,我市肉牛饲养量突破100万头,同比增长19.5%,秸秆饲料化利用达到169万吨。

  而目前,我市玉米秸秆青(黄)贮窖达177个,贮窖容积19.9万立方米;秸秆加工企业达到30家。

  今年以来,我市实施了40个肉牛产业化大项目,24个项目已开工或投产,全部建成后可增养10万头以上,到年底,全市肉牛饲养量预计达到116万头,肉牛养殖主体5万户以上。新建养殖场配套秸秆饲料化项目22个,增加秸秆收储量8万立方米,秸秆饲料化利用率将提升到30%以上。

  另外,近年来以秸秆覆盖还田、免耕少耕播种等关键技术为主,加快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年实施保护性耕作16万亩以上,秸秆还田13万吨。免耕少耕播种技术和秸秆变肥还田的应用,提高了黑土地的地力,让我市玉米平均每公顷增产达1011公斤,按照玉米收购价2元/公斤计算,每公顷实现增收2000多元。

  蓄势出发释放“绿”能量

  “小秸秆”中蕴藏着大能量,秸秆的绿色归宿,践行着“两山论”,而我市正在“蓄势出发”。

  为加快秸秆农用步伐,我市正在积极探索新技术、构建新合作。目前,与中国农科院、吉牛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加强菌酶协同发酵秸秆生物技术研发与应用。组织精干力量研究编制《秸秆“三化”技术指导手册》,加强技术示范推广,大力推广青(黄)贮、氨化、膨化和全混合日粮等实用加工利用技术。探索秸秆基料化利用,利用玉米秸秆制作设施农业育苗基质、水稻育秧基质和花卉、草坪基质,促进设施农业和水稻生产,年初以来完成利用秸秆600吨,基质种植面积发展到900亩。食用菌秸秆基料化生产利用秸秆6000吨,种植食用菌面积302亩。通过秸秆基质栽培,用于草莓、西红柿、黄瓜等特色园艺生产面积达到1400亩,利用秸秆1400吨。

  在市农业农村局的负责人看来,我市秸秆综合利用发展较快的关键原因是市场化运作、产业化发展,“政府则在背后通过扶持政策进行适当推动,多管齐下建立适应市场需求的多层次经营主体和利用模式,让企业有利可图,这项工作才能可持续。”

  “随着政府近几年宣传的深入人心,许多农民已经有了秸秆能够换钱的意识,知道了‘秸秆不能烧,还田得奖励’。”但在实践中仍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因地制宜是关键。”

  (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和 陈彦 祃首甲 李春红 松花江网编辑 徐涛)

原标题: 秸秆利用 | 秸熟无意食烟火 此身百用秆成金——看吉林市如何推进秸秆综合利用的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