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秸秆利用 | 吉昌镇“吃”了秸秆 “肥”了土地 “鼓”了腰包

2022-09-16 06:41    江城日报

 

  ■实践

  吉昌镇“吃”了秸秆 “肥”了土地 “鼓”了腰包

 

  眼前是一望无际的“金色海洋”。在磐石市吉昌镇国家地理品牌——“千塘稻”种植基地,及腰深的水稻植株从黑土地里吸足了养分,迎着骄阳,颗粒饱满的稻穗迎风摇摆着。

  这里的“千塘稻”是绿色的地理标志性产品,其中低端的品种也比传统种植的水稻价格要高1倍多,而高端品种的价格则更高。

  “猜猜看,我们这儿的黑土地里都有什么?”吉林省吉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门春龙蹲在齐整的田垄旁,看着即将收割的“千塘稻”,喜上眉梢。

  “这里添加了以秸秆为原料制成的有机肥料,增加了腐殖质含量,大大改良了土壤。”还未等记者开口,门春龙就忍不住打开了话匣,“以前种地,化肥、农药用得多,土壤板结严重,亩产效益越来越差。现在我们把用秸秆做的有机肥料还田,既有效利用了秸秆,养肥了黑土地,还不用化肥了,成本也降低了,产出的水稻品质升级了,可以说是一举多得。”

  粮以土为本,民以食为天。保护黑土地,就是保障粮食安全的基石。“一两土二两油”,这是对黑土地肥力的形象说法。但近些年,黑土地总量减少、功能退化、质量下降。如何保护好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迫在眉睫。

  “减少化肥用量,改施有机肥还原地力是关键。”秉持这一思路,在磐石市吉昌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2019年10月份,门春龙在吉昌镇成立了占地面积3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2600平方米,以畜禽粪便和玉米秸秆为主要原料,生产加工有机肥料、生物菌肥的吉林省吉旺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做起了黑土地的养护人,更让玉米秸秆有了新归宿,提升了自身价值,从根本上解决了秸秆焚烧的问题,实现了绿色循环利用。

  吉旺公司回收秸秆制作有机肥料还田,提升了黑土地的土质。在吉昌镇,通过国家检测的“千塘稻”种植面积已达5000亩,这些土地都连续3年施用了秸秆有机肥进行了土壤改造。

  对此,吉昌镇党委书记李恩贵说:“这是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号召的利国利民之举,符合新时代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目前我们吉昌镇范围内的秸秆基本上都实现了有效利用,不再一‘烧’了之。”

  “吃”了秸秆,“肥”了土地,“鼓”了腰包。3年来,吉昌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积极争取政策扶持,深化与吉旺公司的合作。同时,吉昌镇正在努力继续引进相关项目,进一步提升“吃”秸秆的“饭量”,实现秸秆利用的饲料化、燃料化、肥料化,建立起绿色循环的新型农业生产体系。

  (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春和 松花江网编辑 徐涛)

原标题: 秸秆利用 | 吉昌镇“吃”了秸秆 “肥”了土地 “鼓”了腰包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