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听非遗讲故事丨清明时节话清明

2024-04-05 18:03    新华社

  万物生长,气清景明,又是一年清明时。一大早,山西省介休市民杜国华一家四口出发去扫墓,他们带着一种形似燕子的白面馍馍。这是清明节前两天蒸制的,除了作祭品、自家吃,杜国华还用柳条将飞燕馍串起来,挂在门楣上,“这叫‘子推燕’”。

  

  杜国华家制作的“子推燕”。

  “‘子推燕’是我们过清明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柳与‘留’谐音,燕在我们方言中读作‘念’,用来缅怀春秋时期晋国贤人介子推。”杜国华说,当地常将清明节和前一两天的寒食节一起过。“介休寒食清明习俗”在2011年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扩展项目名录。

  相传介子推追随晋文公流亡十九年,在晋文公继位后不求功名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烧山逼其出仕,怎奈介子推坚执不出,葬身火海。为悼念介子推,人们在他的忌日禁火寒食,后相沿成俗,形成“寒食节”。如今,对介子推的怀念之情依然在山西代代相传。

  

  位于山西省介休市绵山上的介子推与母亲的雕像。

  “介子推的故事流传了两千余年,缅怀他的习俗带有深深的文化韵味和家国情怀,为寒食节增添了厚重的人文底蕴。”民俗学专家、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专家组组长曹保明说。

  也有民俗专家认为,寒食节源于古人的改火习俗。古人取火不易,寒食之际将旧火种熄灭,清明之日再换取新火,寓意万象更新。改火期间,人们只能吃寒食,故得名“寒食节”。

  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时间上与寒食节、上巳节相近。上巳节俗称三月三,有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等习俗。有民俗专家说,清明从寒食节继承了祭扫的内涵,又从上巳节中接收了游春的内容,才逐渐演变成为今天的清明节。

  “寒食花开千树雪,清明日出万家烟”“乌啼鹊噪昏乔木,清明寒食谁家哭”“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唐宋时期,诗人、词人常将两者并提。寒食节扫墓的习俗在唐代得到官方认可,由于寒食与清明在时间上相连,节俗慢慢融合。

  随着时间推移,禁火习俗日渐消失,清明节地位逐步上升。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清明节返本追宗、慎终追远的内涵愈加深入人心。

  “清明节是自然与人文结合的一个复合型节日,思念是这个节日产生的最重要原因。”曹保明说,清明时节大自然吐故纳新,人们自然会想到逝去与新生、缅怀与传承,这是对生命的感悟和感恩。

  (松花江网编辑 迟媛玮)

原标题: 听非遗讲故事丨清明时节话清明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