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走进“中国黄金第一矿”,翻开——夹皮沟“水金注”

2023-06-13 10:55    江城日报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这句话说给“中国黄金第一矿”夹皮沟金矿黄金人,再也恰当不过。“九山半水半分田”,是此处的地理写照——“半分田”乃立身之本,“半水”则不可或缺,“九山”的分量最重。青山遍布600平方公里矿区,起起伏伏,连绵不绝,北大岭、英雄峰等15座山峰海拔在700米以上,700米以下的山峰则不计其数,矿区的黄金人都懒得给它们一一起个名字。有山必有峰定有谷,有谷则必有水流汇成溪河,与山相比,矿区之水实属稀少,却因稀而幸,悠悠流长,一淌经年,“半水”便各自有了各自的名号。会全栈河、龚沙河、夹皮沟河或因了历史或凭了风景,在“半水”之中名头较大,她们分别从不同的源头而来,殊途同归于山麻河,一路逶迤奔向松花江的怀抱。流水悠悠,娓娓诉说着昔日的沧桑与辉煌、今日的追求与梦想——

  会全栈河

  翻开夹皮沟金矿两百年采金史,松花江二级支流会全栈河是如何也绕不过去的一条河。可以说,正是因为这条河的奔流不息的脉动,才盘活了那一条条耀眼的金脉,才有了当地大规模的采金文明。

  在夹皮沟域内大大小小30多条河溪之中,会全栈河应当是比较独特的一条。矿区东西狭长,南北狭窄,地势东高西低,北高南低,故当地水流多自东向西、自北而南。会全栈河却偏偏不同,她自南而北,穿山过涧,绕树让石,在桦甸境内奔行25.8公里,一路逶迤而前,越过头道沟桥,钻入松花江一级支流山麻河的怀抱。

  会全栈河的独特不仅仅在于它的“特立独行”,当地采金的历史更让这份独特添了厚重。史记:1820年,山东人孙继高带领一批灾民来到长白山区采挖人参,在会全栈河发现金砂,金矿采金史从此始记。孙继高办事公道、守信重义,在金帮中推行把头管理模式,成为夹皮沟金矿采金史上首位大把头,后人尊其为“把头始祖”。

  五行之中,金生水。时光倒流二百年,当会全栈河水中的金光映入眼帘,不知孙继高们除了欣喜有无惊诧:此处何以水生金?

  初夏时节,幽幽河畔,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水清见底,沙土柔软,金星散于其上,熠熠生辉。一名同行的年轻人看见金星禁不住惊叫起来:“看呀,河里有金子!”矿三代、夹皮沟镇文化站站长陈广志笑着说:“这些金星俗称金皮子,并非纯正金砂。但它就像一枚指南针,有它的地方,多有金砂。从前的校眼金工,也多是循着它的踪迹来寻找金砂。”

  两百年前,当感谢这流水淙淙,感谢这金星熠熠,正是在它们的指引之下,多少人蜂拥而向老金厂、放牛沟、马驮子沟、头道沟、头道岔、王八脖子、热闹沟等地,在水中淘得生计,筑起新的梦想。

  会全栈河一定会记得当年水中淘金的沸腾——世上原无会全栈,正是因为淘金人来的多了,便有了客栈,慢慢地成了村落,河也有了自己的名字。会全栈河,也一定不会忘记一代代黄金人走过的传奇,那又是怎样一段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历史——

  从“山金始祖”马文良溯流而上,在铺山盖一带发现山金露头脉改写采金史,到“关东金王”韩宪宗盛时旗下金夫多达四五万人,年产黄金六万两;从1894年金工总把头韩登举率500名精兵赴辽南抗击日寇,回师时所率乡勇仅剩16人,到1900年韩家练于山林峭壁间重创沙俄侵略者;从1945年东北民主联军万毅部队解放金矿,到1950年金矿支援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轰轰烈烈开展新运动——“多产一斤铜,打败美国兵,多产一两金,打败侵略军”……

  奋斗的传奇经年沉淀而为红色基因,从奔富创富的淘金梦想到为国采金,凝结的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韧顽强的奋斗精神,厚重无比!

  时至今日,来自金矿的这种奋斗精神依然在不断升华,激励着黄金人拼搏进取,从一个辉煌迈向另一个胜利。会全栈河畔,回首前尘往事,心情激荡:这个屹立于世、激励后人的精神,岂不也是一座金山?

  山麻河

  随着会全栈河顺流而下,当这条平均宽度7.63米的河流消失了身影,山麻河便流入眼帘了。

  作为松花江的一级支流,山麻河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壮观,窄处仅二三米,部分水底石块突出于水面,傲气凛然。但这条桦甸境内流长39.2公里的“瘦水”同样倔强,自东而西流淌,直至烟白线铁路桥一涌而入松花江,顿成奇观:

  一侧河水,犹如小家碧玉,水畔青山绿树倒映,河水青绿,似一块翡翠镶于大地;一侧江水,犹如大家闺秀,蓝天投影,江水湛蓝,若从天上看,当是另一面蓝天。

  河的尽头是江,江的尽头是海。

  从源头再看尽头,都是浩瀚。

  心,忍不住在浩瀚的情思里飞扬。

  “上点岁数的夹皮沟人,谁没下河淘过金啊。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山麻河中还常见人淘金,一个个拿着金簸子,筛呀筛呀,有时还能筛出辣椒籽那么大的自然金呢。”作为矿二代,夹皮沟金矿党群工作部部长徐维波的脑袋里装满了金色的追忆。

  但,时代的洪流终将滚滚向前,从马文良发现山金露头脉的那一刻起,砂金的世界注定会淡出历史的舞台,那一座座巍巍挺立的金山无声地宣告:属于夹皮沟金矿黄金人的黄金时代来了!

  在属于自己的时代,“争第一”成了黄金人永不停步的追求。2005年,中国黄金集团整体收购夹皮沟金矿,金矿从此进入“国家队”。2006年,夹皮沟金矿被中国黄金协会命名为“中国黄金第一矿”。今天,我们依据当年的标准回看金矿业绩,不能不承认它无愧于这一称号。

  在夹皮沟金矿,下面的叙述,黄金人都能讲出几段:

  “金矿有着203年的采金史,采金历史之久在全国同类矿山中无出其右。同样值得记忆的还有一系列的第一: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个恢复生产的大型机械化矿山,第一个掌握多项先进技术而被国内同行所借鉴的矿山……1952年,那宝玥凿岩小组试验湿式凿岩成功,为此,那宝玥受到毛主席亲切接见。

  “金矿二道沟矿竖井开采深度已达1360米,创全国黄金矿山竖井深度之最。深井开采技术在国内同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

  “金矿很多年份产金量在同类企业中占全国第一:1950年到1958年,总产金14.03吨,占全国同期的26.63%,为全国第一;1971年到1980年,生产黄金13.03 吨,占全国同期产量的9.43%,产量再居全国首位。目前,金矿黄金年产量仍然接近1吨。”

  …… ……

  五行之中,土生金。是夹皮沟的热土,生育了那一座座金山。天予取之,不

  就是一种特别的珍惜吗?“得

  时无怠,时不再来”,黄金人

  勇争第一的进取精神,当缘

  于此吧?

  山麻河,此言对否?

  龚沙河

  在会全栈河与山麻河交汇处,沿山麻河东行数里,穿过密密植被,便是山麻河的另一条支流龚沙河了。《桦甸县志》记:龚沙河境内流长29.2公里,平均宽度4.46米。

  与前两条河相比,龚沙河两岸植被更加茂密,密处但闻水响,不见水影,若要近身一窥,则需踏过草甸、拨开丛枝才见。随便来到一处,但觉幽深,水流略缓,似要待人静观何为清澈。极目远望,皆为青山,天蓝如洗。

  水岸边,长长地呼吸,不然,何以对得起这里清新的空气?矿二代、夹皮沟金矿党群工作部副部长王振宇说:“龚沙河在砂金的世界里,算是默默无闻的一条水。目前,水中金砂含量较低,也常为人们忽略。不过,忽略反而成就了这里更绿的水、更青的山、更蓝的天。”

  在夹皮沟,有被“忽略”的水,没有被忽略的山。

  在二道沟矿的毛石坡上,一簇簇紫花苜蓿顽强地从石缝中钻出来,蓬蓬勃勃地长出一尺来长的身段,再铺散开来,把杂乱的废弃石块遮得密不透风。苜蓿丛中,云杉挺直了腰板,像一个个青山的卫士,坚毅守护。二道沟矿矿长宋垣澎介绍,仅最近两年,他们就种下云杉6000多棵,撒下草籽500公斤,绿化毛石坡1万多平米。“再过些年,毛石坡也就长成了新的青山。”

  宋垣澎特别讲起紫花苜蓿:“这是一种特别的植物,生命力十分顽强。夏季开紫花,入秋而成黄花,比较恋秋,花期很长。过些日子,这里就是一片花海了。”

  夹皮沟矿区植被高达90%,一部分是自然的恩赐,却又怎能少了人力的耕耘?端着金饭碗,再造金饭碗,黄金人为何如此执着?毛石坡下竖立的一排标牌大字或许能够道破他们的另一个追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是的,再造青山就是再造金山。

  相信龚沙河也会赞同此说。

  夹皮沟河

  走过龚沙河,沿山麻河上行,行至夹皮沟金矿总部办公大楼,就能看见山麻河的又一条支流——夹皮沟河了。《桦甸县志》记,夹皮沟河境内流长15.1公里,宽度一栏空白。难怪跟一些黄金人谈起这条河来,大多一片茫然,经提示才恍然大悟:“你说的是总部大楼下的那条小溪吧?”

  原来很多人并没把夹皮沟河当作河,因为它实在是太“瘦”了。在总部大楼南侧楼后的树丛之中,夹皮沟河水悄然而至,钻入地下管道,经东侧楼前,从西侧楼后而出再现真面目,不禁让人哑然失笑:“这就是河啊!”因了地势的关系,水流不算散漫,但着实太“瘦”了一些,水深不过10多厘米,与2米多高的石砌堤坝形成鲜明的个差,让人觉得有一些“防范过度”。

  夹皮沟金矿安全健康部副部长范凯武却不这么认为:“大水无情,每每想起2010年的那场大水,都会让人心悸,总部办公大楼前都变成了一片汪洋。对于安全,我们总是要未雨绸缪。”

  安全要“绸缪”,发展更要筹谋。如此想来,面对夹皮沟河流出总部大楼处的那面雕有“崛起”字样的石刻,又怎能不肃然起敬?这是黄金人的新时代梦想啊!随着矿产资源的日渐枯竭,这个梦想又当如何实现?

  在追梦之路上奔跑,黄金人擎起转型发展的火炬。2010年获得认证的一系列国家工业遗产,如夹皮沟金矿生产调度办公楼,再如苏式运输处厂房,又如变压器组,等等,让他们的梦想有了新的方向——借此打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及黄金工业旅游项目。面对过去遗留下来的厂房、设备等,黄金人从中看到的不仅有曾经的光辉岁月,还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矿三代、金矿选矿厂大样工段段长吕加勇对金矿的未来充满信心,他讲起这样一件事:1960年10月,金矿曾因资源缺乏停止生产。在关闭期间,留守人员在矿长赵春起的带领下坚持生产,在二道沟发现了露头脉。随后,新的矿脉陆续被发现,金矿得以延续至今。“转型就跟开矿一样,都是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虽然采金量最为辉煌的时代再难重来,但最难的时候都挺过去了,何况于现在?夹皮沟金矿,就是我们的母亲,是她养育了一代又一代黄金人,我们坚信她一定会越变越好!”

  夹皮沟河,你听见了吗?这就是黄金人的坚定信念,两百年来从未动摇的信念。以梦为马,不负韶华,奋斗不止,“金”彩不断——相信在这个信念的强力支撑下,黄金人必定能用新的伟大奋斗创造新的伟大成就。

  夹皮沟河,就请你作个见证吧:黄金人重整行装,正在出发!

  报道小组成员 李伟洪 闫斌 王欢  马婧 李依恒 陈炳桥 闫潇予 曲施潭  

  本版图片 记者 闫斌 见习记者 曲施潭

原标题: 走进“中国黄金第一矿”,翻开——夹皮沟“水金注”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