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这里是黄松甸, 产的菌芝那是真香

2023-06-16 10:58    江城日报

  蛟河市黄松甸镇依山傍水。贯穿小镇的威虎河,名字中透着东北人独有的豪迈与激情。威虎河从威虎岭脚下流过,山河同名,亲密相依,孕育出数不尽的山珍野味。

  小镇人乐山乐水,与自然和谐共生,踏踏实实走绿色发展之路,几代接力栽木耳育灵芝,打造出闻名遐迩的菌芝之乡。凭借“双地标”食用菌产业,这个偏远山区小镇书写着富民强镇、乡村振兴的传奇。

  12.2亿元

  芒种刚过,大田里玉米苗还没筷子高,育林村威虎河畔的“双地标”示范基地内,吊袋木耳正忙着采收晾晒。

  威虎河岸边一片小花园内,刻着“育林”二字的卧牛石后面,立着“双地标示范基地”牌子,自信地向来客炫耀着自家的宝贝。

  基地内300多栋大棚,“矮棚种灵芝,高棚吊木耳。”基地聘请的农艺师王宝军介绍说。高棚内一串串菌袋从棚顶垂到地面,一串7袋。“一个棚占地360平方米,能吊4万个菌袋,而地栽木耳1000平方米只能摆放2万袋,土地利用效率提高了5倍。吊袋木耳无泥沙、采收早、品质好、产量高。”

  今年春耳长势喜人,肉质肥厚。麦收时节有麦客,收木耳也有“客”来。附近村屯的村民在基地采收木耳,一小时工资12元。村民一大早便进棚采摘,一直干到天擦黑。

  在森林覆盖率91%的黄松甸,90%以上的农民主要经济收入来源于食用菌产业。

  黄松甸建成了两个示范园区、29个规模园区,全镇12个行政村园区覆盖率达100%。占地面积4500亩的“伟光村黑木耳产业园区”,打造成为“国家级黑木耳标准化种植示范区”。

  全镇黑木耳年种植规模 3.5亿袋,干品年产量1.5万吨;灵芝156万段,可产灵芝325吨、灵芝孢子粉160吨,木耳和灵芝年产值达12.2亿元,其中黑木耳年产值10.5亿元。

  一片片轻飘飘的干木耳,一团团如烟似雾的灵芝孢子,汇集成一个富民大产业。

  “蘑菇院士”与“灵芝王子”

  《列子·汤问》说:“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于朝,死于晦。” 千百年来,人们对菌类不明就里,不能像种庄稼那样播种收获。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才慢慢揭开菌类的神秘面纱。

  《蛟河地方志》记载,1933年,当地有一崔姓人家采用砍伐的柞木种植黑木耳。大规模人工栽培始于20世纪50 年代初,当时老山农将伐木或倒木排放在林间草地上,用野生黑木耳捣碎兑水或洗黑木耳的水浇灌到倒木上栽培黑木耳,属于半人工栽培,出耳时间不定,而且产量低。

  上世纪 70 年代,上海市农科院食用菌研究所食用菌提纯菌种技术获得成功,老山农开始利用木段打眼接种黑木耳。1977年,黄松甸及周边地区木段栽培黑木耳规模达 600 万段。20 世纪 80 年代后期,国家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人们开始尝试利用木屑栽培黑木耳并获得成功。

  黄松甸灵芝大规模人工栽培稍晚,至今不到30年,伴随着灵芝栽培技术逐渐成熟,黄松甸灵芝产量和孢子粉质量也逐年提高。

  食用菌产业的发展,黄松甸人最感激的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吉林农业大学教授李玉。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李玉院士就经常带领研发团队到小镇开展食用菌技术研究指导。人们亲切称他为“蘑菇院士”,是黄松甸菌农眼里的“财神爷”。李玉院士团队培育的白木耳在黄松甸推广种植,也被命名为“玉木耳”。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很多食用菌专家都是小镇常客。越来越多的黄松甸农民成了食用菌种植行家里手。现在,全镇长白山菌类园艺工达到万人规模,很多菌农被聘请到外地,一个月拿上万元的工资。

  随着食用菌产业的发展壮大,黄松甸农民有了靠技术吃饭的资本。“取回一个黄松甸闺女,就能带富一个村。”曾经是十里八乡的美谈。而黄松甸有名的“灵芝王子”贾俊刚,则创造了一人带动一镇的奇迹。

  贾俊刚经过10多年的努力带领南顶子村成为灵芝专业村。新站镇将灵芝产业作为全镇重点发展的脱贫产业后,2018年请来贾俊刚带头发展。两年时间,灵芝种植在新站全镇铺开。

  生物技术、基因技术发展日新月异。黄松甸镇计划与科研单位合作,建设食药用菌优良菌种研发保育中心,开展食用菌基因研究,培育黄松甸黑木耳、黄松甸灵芝独有生物主权的菌种,解决菌种没户口、退化、变异和有颜值不实用等问题,将菌种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卖到了90元一斤

  木耳采收正忙,南岗村福芝道千亩灵芝种植基地正静待灵芝破土。现在,每天都有主播在基地现场直播销售破壁灵芝孢子粉。

  露天的直播间,主播背后就是一片灵芝棚,面前是一片参园,仿佛世外桃源。一张不大的桌子,上面摆放着两个大灵芝、几盒包装精致的福芝道破壁灵芝孢子粉。这个简易的露天直播间,连着广阔大市场。

  福芝道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这几年发展很快,在磐石松山镇还有一个千亩灵芝基地。福芝道公司合伙人之一柳鑫,以前跟父亲学种灵芝。如今,年轻的种芝人把灵芝发展成一个大产业。福芝道公司建设了GMP厂房,获得保健食品生产许可,又聘请专业直播团队,用最新潮的营销方式打开市场,把孢子粉卖到全国各地。

  产业发展离不开市场。在散户经营阶段,黄松甸的菌农要自己跑到大城市的批发市场去找销路,既辛苦又卖不上价。直到2004年,黄松甸镇建设了“中国黄松甸食用菌大市场”,黄松甸人成了食用菌市场的“东道主”。

  食用菌大市场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经营户1000余户,经纪人3000余人,成为东北地区重要的食用菌集散市场。这里曾创下年销售额27亿元的记录。

  食用菌销售线下有大市场,线上有网店。张国宏、金萍萍夫妇多年从事木耳购销活动。2013年,他们开了淘宝店,一举成功,现在经营多家网店。

  黄松甸村“90后”返乡创业的大学生范博文,用5年时间让网店销售额翻了几番,网店主打的热销品“黑山小碗耳”卖到90元一斤。

  如今,黄松甸镇有12个村级和镇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先后开设了“黄松甸黑木耳”天猫旗舰店等网店77家,微商300余家,全镇木耳网络年销售额超亿元。

  循环经济产业链在延伸

  青山为屏,绿水潺潺,黄松甸是一座自带“仙气”的小镇。驱车从吉珲高速刚驶入小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几个大字便映入眼帘,绿化带内大大小小的灵芝雕塑活灵活现,就连路灯都是灵芝祥云灯。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黄松甸人对此有深切体会。黄松甸镇人居环境办主任苏敬波说:“以前废弃菌袋随意丢弃,威虎河两岸废菌袋、生活垃圾随处可见,本地人看不下眼,外地人来了直摇头。”

  河长制、林长制等一系列环保措施落实,保护了黄松甸的绿水青山,也促进食用菌产业集约发展、健康发展。

  在黄松甸村一片地栽木耳田头,有两个废菌袋集中堆放点。现在农民会把废菌袋送到镇内生物质颗粒加工厂。

  黄松甸镇先后建起三家废菌袋处理厂和一家塑料颗粒加工厂,用废菌袋生产生物质燃料颗粒和再生塑料颗粒,解决了菌袋污染问题。

  威虎河水清岸绿河畅景美,成为沿河20公里食用菌产业带的可持续发展的依托。

  黄松甸正在引进废弃菌包生物质循环经济项目,利用生物质能干馏综合利用技术,将秸秆、废菌包及林业剩余物转化为炭块、木醋液、木焦油及木燃气,把循环经济产业链延伸下去。

  “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党的二十大报告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作出的战略部署,让黄松甸发展食用菌产业更有底气、干劲更足。

  打造省级大学生食药用菌实训基地,建黑木耳灵芝深加工项目,筹备召开全国食药用菌创新博览会等等,还要建黄松甸镇电商运营中心,培养本地电商主播,开展灵芝工艺品培训……围绕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黄松甸今年要干很多大事。(江城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高海峰 宋爱军 松花江网编辑 孙桂芳)

原标题: 这里是黄松甸, 产的菌芝那是真香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