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一湖烟波生万象——走进松花湖最美环湖线路

2023-10-20 14:00    江城日报
 

  千年素练群山绕,一坝横江万象生。

  人工筑坝截江而成的松花湖总面积550多平方公里,其中300多平方公里的水面在蛟河境内,沿湖分布着蛟河的5个乡(镇)街(庆岭镇、松江镇、漂河镇、河南街、新农街)的42个村落。湖岸柏油公路随着群山绵延而曲曲弯弯、凸凹回环,湖边村落就势分布点缀,带给了湖边人家山水相和的生气。

  然而,过去,这里的山是那样高大,这里的路是那样难行,这里的人出入是那样不便……如今,伴随着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伴随着发展全时全域旅游,那一个一个昔日人们争相外出的破旧村落变成了人们向往的美丽乡村。

  山还是那些山,水还是那片水,不同的是人的精神面貌变了,湖边道路变了,配套的基础设施也变了。人们靠山面水,爱山护水,大做山水文章,发展农家乐、民宿、网箱养鱼、绿色种植等产业……

  也许,在江河恣肆的博大中国,蛟河的这片松花湖还是小了点儿;但对于蛟河市,她却如母亲般可爱可贵可敬。

  看一湖烟波,叹满岸风华。

  蛟河人说,松花湖,不止于湖。蛟河以一湖带全市,发展全时全域旅游,如今形成了“春看梨花夏避暑、秋赏红叶冬捕鱼”的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新格局,已成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市。

  畅行滨湖路

  蛟河红叶好,霜重色愈浓。从吉林市向东出发,途经腰岭子、联江等村落,便来到了蛟河市庆岭镇中兴村。这里便是整个松花湖最美滨湖路的西端起点。蛟河市投入2亿余元新修了40余公里滨湖路及其配套基础设施。沿途,群山层林尽染,千峰昂扬;农家乐、民宿、山庄接连闪现;湖面小岛散布,雨雾中如仙山缥缈。

  沿途依次排列悠悠谷、山水画廊、卧松亭、绿水青山名石、静心广场等17个网红打卡点,是游客小憩的最佳去处;20座环保厕所既是沿途小景观,又是人们解决内急的方便之处。

  沿着滨湖路一路前行,峰回路转,进入杨木沟村,视线顿时开阔起来,右边波澜壮阔的松花湖,微风吹起涟漪,美如绣縠,左边是崇山峻岭,五花山姹紫嫣红。走在这里,人们内心顿有怀抱松花湖的宽阔,又有波光潋滟的美感,眼宽了,心胸更开阔。

  杨木沟村的民宿远近闻名。白墙灰瓦,一方方四合院里晾晒着洁白的床单。前来写生的北华大学、吉林艺术学院等高校的大学生们或背山面湖画湖,或临湖相山画群山,或处在山水相依中画山水、画民居……完全没有注意到游人到来。

  村民们也是穿戴整齐端庄、热情迎客。“这里山美水美,基础设施好,今年6月份,市里在这条路上成功举办了环湖自行车赛,民宿在暑期、在十一期间都是一房难求。”杨木沟村党支部书记杨士伟早年开了民宿,现在生意很火。“村里谁家的客人住不下了,就介绍给邻家或者山庄。这也是资源共享。现今,村里已有六七家民宿了。”

  祥颐山庄算是滨湖路上较大的旅游度假区,也是吉林省4A级乡村旅游经营单位。采访小分队一行中午赶到这里,正遇上有一艘游船即将出发,主人热情相邀,一起去拥抱山水,两位游客更是驾驶快艇在湖上撒起了欢儿。

  滨湖路上的传统渔村葡萄沟村是我们此行的一个目的地。这是距滨湖路两端最深最远的一个村庄。早年间,村里的男人多以渔猎为生。村支部书记卢元有在葡萄沟村生活近50年,亲历了渔村之变。2016年,葡萄沟村依托松花湖发展脱贫项目——网箱生态养鱼,并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吸纳36户脱困户入股。网箱生态养鱼不投饵、不施肥、不用药,是典型的纯生态绿色养殖。湖套子里(即松花湖沟岔)100个漂浮网箱、59个框架网箱,每年可产10万公斤鲢鱼、鳙鱼,36户脱困户能得到分红,村集体每年也借此增收2万元。

  传统渔村做起养鱼生意,可谓驾轻就熟。55岁的村民王文春15岁便下湖打鱼,去年投资5万元入股了合作社,与很多村民一起负责分箱倒鱼。

  卢元有站位更高,在岸边开起了渔家乐。每逢周末,城里私家车进进出出。卢元有学着做起了餐饮生意,铁锅炖活鱼、小笨鸡、农家菜等等,引得顾客络绎不绝。

  沿路由西向东环湖游,来到地处滨湖路东端的庆岭村,人们不免要品尝品尝庆岭活鱼。这是很多人绕不开的心结、忘不掉的美味。当地人做庆岭活鱼,独特之处是湖鱼加上山泉水和把蒿,用木柈子火烹制,味道鲜美、肥而不腻,再配上野生菌、煎饼,绝对让人垂涎欲滴。沿路的很多餐馆因此好不热闹!

  蛟河域内的这片松花湖,真的是不止于湖。山是其风骨,湖是其魂魄,红叶是其华服。从2002年至今,蛟河红叶旅游节连续举办了22个春秋,让“万木霜天红烂漫”的红叶红遍了大江南北,引来无数游人。

  “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沿路继续东行,漫步红叶谷,庆岭飞瀑溪水、鸟语花香,红叶或映染碧水,或簇拥峰峦,一步一景,一日一色,令人流连忘返,心醉神迷。金色霞光下,奇秀光雾流金溢彩、如锦似缎,置身其中,宛如步入五彩斑斓的童话世界。

  奏响和谐曲

  清晨,当初升的太阳照在漂河镇湖边西小荒地村的时候,雾气氤氲,采访小分队成员们早早就起了床,拿起相机,飞起无人机,记录下这美好的瞬间。

  这是个湖边村落。带着浓浓的乡愁、事业初成的宋邦先生回乡建起了民宿。第一处民宿是一座带有庭院的2层小楼。登上楼顶天台,放眼望去,一幅彩色山水画尽收眼底。坐拥松花湖,村在山水中,屋在树木中,路在花草中,人在美景中,别样民宿融合了“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远离城市的喧嚣,寻一处寂静的山间,尽情释放自我,是游客选择我们的理由。我们要做的民宿,就是要让人充分体验到啥叫‘宾至如归’。”西小荒地民宿负责人引领记者一行来到了民宿的下坡处,一个灰色的立方体坐落于此。

  “这是污水处理站,民宿产生的生活污水会顺着下水道流到这里,我们每隔半月二十天就清运一次,不让污水入湖。”宋邦的爱湖护湖环保理念犹如一股清风,渐渐地席卷了整个村庄,捡拾生活垃圾,不随手丢弃固体废弃物已渐成大家的习惯。村里还成立了爱湖护湖志愿者小分队,宣传环保理念。

  爱湖护湖,蛟河沿湖的5个乡(镇)街也都成立了志愿者服务队。

  早饭过后,小分队出发去富江村。这是一个以巴拉文化产业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村落和全国重点旅游村,曾隐居着“最后的女真人”巴拉部落,独特的象形文字、服饰、歌舞、起居、饮食、祭祀习俗留存至今,由巴拉文化演变形成的松花湖渔猎文化风情浓郁、让人着迷。村博物馆里陈列着的老物件述说着这里悠久的过往和传统村落特有的文化传承。

  放河灯在富江村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明朝永乐年间。一代代村民将这一祈福习俗作为一种文化传承至今,已被列入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山水是蛟河市的底色,更是蛟河市的使命。党的十八大以来,蛟河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水污染防治工作,悄然打响了一场碧水保卫战,关停和取缔了重污染企业、取缔拦网养殖、设禁渔期和鱼类特别保护期,监督游船零排放污水,同时协调相关部门实施水环境、水生态、水资源“三水共治”,保证了湖水水质始终符合要求。

  醉在人世间

  亘古亘今,忆古惜今。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一方水土育一方人。作为蛟河市的“母亲湖”,松花湖养育了一代又一代蛟河儿女。

  这是奋进者的松花湖,这是诗意的松花湖,这是村民自己的松花湖。

  在蛟河市松江镇领导的引领下,沿着开满艳丽花朵的沿湖公路,采访小分队来到了插树岭村一个山坡开阔地儿,居高临下眺望湖光山色,湖面在夕阳下金光灿灿、波光粼粼,群山倒映水中、青山绿水相接,心生“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感。这里便是远近闻名的国家美术写生基地——金兰湾美术小镇了。

  20多年前,一些摄影爱好者发现了这个地方,吉林市酷爱拍摄雾凇景观的邹义老师是常客,后来写生的绘画爱好者们更是把自己融入这里的山水,挥毫泼墨。

  这里的文艺气息日渐浓郁。每年到此摄影采风、写生创作的爱好者达1.5万人次。

  十五年前,村民乔治恒率先发展起了民宿,也就是现在的“小乔她家客栈”,村里9家也跟着办起了综合性农家乐旅游服务场所。如今,生意人占了村庄户数的一半以上。每家的营业收入都在三四十万元左右。一些村民盖上了小楼,买上了高档轿车,买了游艇渔船,提前过上了高品质的小康生活。

  “十一小长假,北上广等大城市的画家、摄影家来得多。民宿客栈最大的挑战就是房间改造,要有独立卫浴和空调。”乔治恒说,现在村里最多能接待七八百人。

  村民们话里话外,都是打造文化滋养,令山水增色的“聚焦点”的努力和期望。

  松花湖,不止于湖。蛟河的这片松花湖不甘寂寞。近年来,蛟河依托松花湖得天独厚的资源,拓展开发森林生态、乡村休闲、湖滨度假、冰雪娱乐旅游等旅游产品,建设支撑性旅游项目,完善旅游服务功能,融入区域旅游发展,努力做大做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县品牌,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打造蛟河旅游升级版,初步形成了“一轴、五区、十个特色村镇”的全域旅游产业格局。

  拉法山、红叶岭、白石山三大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代表的森林生态游重现活力,辽金古城、渔猎文化、河灯文化为代表的历史文化游持续挖掘,拉新战斗、新站谈判旧址为代表的地域红色游熠熠生辉,爱林渔港、苏尔哈湖湾、亿联生态园、北国之村、淡水鲨水上运动中心为代表的滨湖度假游竞相发展……

  “这么近、那么美,周末蛟河享山水”,山水格局、区域特色、文旅融合,蛟河市正阔步走在旅游发展的新路上。

  停驻追寻的脚步,深情地凝视蛟河这片蓝天下的湖水。松花湖,你是这样的清澈,又是那样的富饶,怎能用一个美字将你概括。也许,只有用一颗明净豁达的心,才能够将你收藏。

  (江城日报记者 邬洪亮 李春红 朱奕名 侯菁昊  张文昊 王 欢 李依恒 闫潇予  杨世阳  松花江网编辑 宋丹)

原标题: 一湖烟波生万象——走进松花湖最美环湖线路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