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山水传民族之精华 岁月承匠心之魂魄——看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从“活”向“潮”的蝶变

2023-11-07 16:00    江城日报

  大地为纸,时间为笔,描绘一江秀水、两大奇迹、三湖叠翠、四脉神山的生态长卷自然天成;思想为钎,传承为锤,显现深刻文化印记的阿什哈达摩崖石刻、乌拉街“三府”影壁砖雕、龙潭山山城水牢和旱牢雕凿而出。

  斗转星移,沧海桑田,善良、勤劳、勇敢的先民在广袤富饶的白山黑水之间世代生息,迁徙流转中不断促进各民族交流融合,耕作狩猎中不断孕育思想、传承文化,也为后人留存了地域特征鲜明、内涵丰富厚重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穿城而过的松花江,倒映着城市灯火的流光溢彩,承载着人们思念和祝福的河灯光影摇荡;热闹非凡的北山庙会,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气氛,韵味十足的戏曲和眼花缭乱的杂技引来阵阵喝彩;锣鼓喧天的人民广场,回族舞龙、满族秧歌、朝鲜族歌舞、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以及评书、单弦、快板、大鼓等曲艺节目让观众大饱眼福;省内省外、线上线下各种展会和活动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台,为面人胡、赵氏烫画、西山泥塑、华氏剪纸、松花江浪木根雕等传统手工技艺擦亮了老招牌;铜锅飘香的凤吉园火锅、口齿留香的嘉庆香鸡等传统美食,以浓浓的“吉味”满足人们的味蕾,烹出活色生香的城市烟火气……

  刀随心动刻画万物

  方寸之间尽显风雅

  时近晌午,与吉林文庙一墙之隔的文西胡同渐渐热闹起来,买菜的、下馆子的、找旧书的、淘古玩的,来来往往,络绎不绝。在充满市井烟火气的老街巷里,一家挂着“无虑山房”匾额和“传家有道惟存忠厚”“处事无奇不忘率真”木刻对联的店铺,丝毫不受嘈杂喧嚣所扰,显得格外与众不同。

  这个大隐于市的清雅之所,是非遗项目“刀笔刻字”第四代传承人苏鹏的工作室,也是市非遗体验馆传统美术类分馆、市非遗传习所。

  “我很小的时候就看过爷爷用刻刀在水瓢上刻字作画,年龄大一些了经常跑去书房看父亲写书法,从技入道耳濡目染,就这样一辈辈传承下来。”苏鹏说,齐白石、吴昌硕是他最仰慕的艺术大师,追随偶像脚步、继承传统家学、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很早就在他心底深深扎根。

  自制的锯条刻刀折断了再做,练手用过的废石料不知道丢掉多少块,写满字的毛边纸几天就摞得很高。天资聪慧、善于思考的苏鹏,在爷爷和父亲言传身教中潜心积淀,跟随名师赵冠军努力学习不断精进技艺。

  从展示柜到工作台,从墙壁到门边,摆满了五花八门的刀刻作品:图文互映的大葫芦、精巧细致的玉石锁链印章、清秀典雅的紫砂壶、微刻经文的小石牌……每一件都凝聚着苏鹏从艺41年的汗水和泪水,每一道刻痕都见证他融合众家所长,不断完善家族传统刀刻技法,形成的“一刀刻万物”“心有乾坤信手拈”的独特风格。

  多年来,他以工作室为平台开展金石拓印体验、刀笔刻字创作交流、文创作品研讨、作品展等活动,拓宽社会面推广传承;定期走进校园开办培训班,播撒种子培育幼苗。目前,苏鹏已发展学徒50余人,培训学员600余人次。

  “让更多人亲近非遗,感受非遗之情,是传承人的初心和使命。”苏鹏说,用心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用情雕刻白山松水、展现家乡人文风貌,是他家几代人不变的追求。融合时尚元素、铸实特色文化内核的文创“潮”品,正从“无虑山房”走向千家万户,让刀笔刻字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一针一线满韵清风

  锦衣旗袍技艺不衰

  女作家叶倾城曾这样诠释旗袍:“穿旗袍的女子永远清艳如一阕花间词。”满族旗袍的独特魅力赋予女性古典而又时尚的东方风韵。

  一间面积不大的屋子,正中放着两张长木桌拼接成的工作台,鲜艳的布料、彩色的丝线、盛放大小装饰配件的碗碟,以及剪刀、针等各种服装裁剪缝制工具摆在台上,穿着漂亮旗袍的人形衣架美美地站在墙边,这就是非遗项目“满族旗袍技艺”第四代传承人陈玉秋的工作间。30多年前,服装专业毕业的她在逛街时与一条满族旗袍一见钟情,后来拜刘淑芬为师学习满族旗袍制作技艺,彻底沉浸其中。

  “满族旗袍是现代旗袍发展的母源,不仅丰富了中华传统服饰文化,对世界服装行业也做出了巨大贡献。”陈玉秋眼中旗袍的美来自中国服饰独有的十字整衣型裁剪方式,大量运用独特的隐形针法——见缝不见针迹,全手工缝制一式一样、优雅灵动。她制作的旗袍工艺复杂、镶嵌精巧、用料考究,做一件成衣往往耗时一个月。30多年里,她制成的满族旗袍仅有100余件。遵循传统工艺,满族的历史文化、民族特色、生活习惯等丰厚的历史记忆得以在旗袍上延续,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也在她穿引的一针一线中彰显。

  非遗传承要守正,更要创新。陈玉秋创新采用缝纫机针替代原用手针翻盘扣条的工序,提高了工作效率;把时尚元素和年轻人喜爱的图案相结合进行面料再造,赋予了满族旗袍制作技艺新思维、新审美。

  作为非遗传承人,制作技艺的传承是一方面,对于满族旗袍的历史文化推广同样重要。她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类展会,探讨交流满族旗袍发展新趋势、新理念,扩大我市特色地域文化影响力;她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进企业等活动,举办培训班传承普及满族旗袍制作技艺及民俗文化;她支持乌拉街满族镇多个民俗村建立满族旗袍产业发展基地,形成生产、加工、销售完整产业链。

  陈玉秋说:“看到越来越多的姐妹穿上旗袍,越来越多年轻人喜欢‘小小满袍’文创产品,我对满族旗袍技艺传承充满信心。”

  外强筋骨内正心气

  坚守初心传承武魂

  秋日清晨,非遗项目“八卦掌”第六代传承人周振海像往常一样,开车奔赴位于城市西郊一处无名山坡上的海振武馆,准备迎接学员们到来。2020年,他拿出全部积蓄建起这座独门独院、二层楼的武馆,为众多弟子和社会学员营造了良好的学习交流环境。

  “我小时候身体瘦弱,父亲希望我通过习武强身健体。”周振海最先接触的是中国式摔跤,13岁开始跟随王文辉老师学习形意拳,5年后拜省内武术名家孙笃令为师学习八卦掌。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周振海让师父看到了他对武术的执着热爱,更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武者正气。

  历经50多年持之以恒的精心修习,周振海已经能逐句解析运用内八卦及三十六歌诀、四十八法诀,并深入探究内功法、发力术应用于教学实践。四门刀、战身枪、子午鸳鸯钺、劈山剑、七星杆,这些八卦掌相关器械周振海样样精通。

  带着传承武术的心愿,周振海从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开始收徒。他走遍全市大大小小公园,推广带动群众练习武术;他受聘担任市传统武术培训中心主任,以武馆为基地全身心传授技艺,面向社会培养武术人才;他走进大学校园开办培训班,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认识和喜欢八卦掌;他参加国内武术论坛、赛事,在研讨和比赛中展示我市传统武术发展成果……

  周振海说,他希望将八卦掌推向小学,让孩子们从小习武强体修德,让家国情怀、自强不息的中华武术精神融入身体一生相伴。

  老字号烩出新滋味

  全鱼宴品味松水情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记得住的乡愁”,也是写进我们DNA的历史记忆、生活追求、情感寄托。激发家国情怀的“白花点将传说”、香飘街巷的“牛马行传统牛肉饸饹制作技艺”、腔圆词美的“荣派单弦”、妙手祛病的“吉林石氏正骨”……文脉深厚的北国江城非遗项目灿若繁星。

  绵延2200年的建城史赋予这座城市厚重的文化底蕴,多彩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持续绽放魅力。我市已经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四级保护名录,包括7项国家级、70项省级、274项市级名录,涵盖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曲艺、传统体育与杂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10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200余人。2017年以来,我市先后命名57个非遗传承基地、非遗传习所。

  非遗有思,随时代变迁演化生存之道;非遗有声,言传身教、外化于形代代秉承;非遗有情,跨越地域、融汇族群呈现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热爱与追求。

  迈入新时代,开启新征程,由技入道、守正创新、秉持工匠精神的一代代传承人,正擎起薪火照亮我市非遗由“活”起来向“潮”起来转变的新发展之路。

  在丰满大桥北侧的“鱼宴一条街”,有一家餐馆气质与众不同——青砖叠叠层层铺出高大的门脸给人以岁月沉淀的厚重感,“吉林市老字号”牌匾挂在正门外十分显眼的位置。这就是被江城人口口相传了130年的万事发鱼庄,也是非遗项目“松花江周氏鱼宴烹饪技艺”薪火相传之地。

  “我们家族先辈既是做鱼人,又是打渔人,以江水炖江鱼,遵循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生存之道。”第五代传承人周慧蓬说,先辈在松花江水上人家制鱼技艺的基础上,吸收了满族、朝鲜族的炖鱼、煎鱼、干鱼和食生鱼做法,融汇川鲁菜系鱼宴的制作方法,逐渐形成“松花江周氏传统鱼宴烹饪技艺”的风味特色。

  周慧蓬热爱传统饮食文化,他通过细致选材、优化腌制过程,采用家传改刀加工技艺,辅以过滤地下水烹饪,配合自创浓汁,推出新的周氏全鱼宴,从色香味形等方面将鱼宴制作品质提升到新的高度。

  “父亲不遗余力地传承家族烹饪技艺并全部传授给了我,作为江城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我一定要把它发扬光大。”周慧蓬说。

  (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 彭川 赵文明 松花江网编辑 孙桂芳)

原标题: 山水传民族之精华 岁月承匠心之魂魄——看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从“活”向“潮”的蝶变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