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新质生产力的吉林实践

2024-05-16 14:52    江城日报

  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今年以来,全国各省份在中央的号召和引领之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纷纷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

  新质澎湃、向新而行。《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也陆续奔赴全国各地,采访调研各地方、各产业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与实践。

  2024年,实施东北振兴战略迈进第三个十年。在这一关键节点,东北正在续写全面振兴的新篇章,他们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优势和破局点在哪里?

  以吉林省为例,作为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业大省、生态强省,吉林工业化起步早,是我国汽车、化工、电影产业的“摇篮”,创造了众多全国“第一”,为新中国的发展作出过重要的历史贡献。

  从工业看,一汽汽车、长客高铁、长光卫星等“吉林制造”享誉全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吉林工业持续向好。

  从农业看,吉林有近1亿亩黑土地,粮食产量已连续3年超过800亿斤,今年要建设1000万亩高标准农田……走农业现代化道路,吉林有底气、有想法。

  从创新看,吉林有66所高等院校、106个科研机构和众多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走科技创新道路,吉林创新驱动的潜力巨大。

  当发展新质生产力成为吉林乃至整个东北地区抢占新赛道、增强新动能、塑造新优势的重要抓手,《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也奔赴吉林,探寻吉林的新质生产力“新”在何处?又正奔向何方?

  2023年9月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时强调,“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构建具有东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根基在实体经济,关键在科技创新,方向是产业升级。”这为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4月的吉林,春意盎然,处处涌动着高质量发展的新活力。

  “你看,那边是我们准备做碳纤维储氢瓶的地方,现在虽然还没开始批量生产,但已经完成产品研发了。”吉林化纤集团一名工人兴奋地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现在我们碳纤维产量已经相当可观,听说未来还要扩大规模,然后把这一整片都连起来,到时候还会在这里修一个进出厂区的新大门。”

  不远处,一栋清水楼前挂着科技中心的牌子,几名建筑工人正在对大楼做最后的收尾工作,路对面厂房里机器的轰鸣声与不远处火车哐当哐当驶过的声音交错在一起,让吉林化纤整个厂区显得忙碌但有序。

  作为一家传统纺织企业,近年来,吉林化纤积极谋划转型升级,开拓碳纤维这片“蓝海”,并一跃成为吉林省碳纤维产业的龙头企业。

  吉林化纤只是吉林省众多传统制造业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如果把吉林省整个的产业发展比作一棵棵茁壮成长的树木,可以发现,近年来,吉林老工业基地这片“丛林”有了诸多的新变化:传统产业的一些“老树”借科技创新、数字赋能不断萌出新芽;新兴产业的“新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正在茁壮成长、生机勃勃。

  这些新变化的背后,是吉林对新型工业化的持续深入探索。

  吉林省委书记景俊海3月14日在长春调研时表示,发展新质生产力,要突出抓好产业布局这一总体规划,牢牢把握转型数字化、服务智能化、发展低碳化、产业高级化趋势,认真梳理自身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聚焦在“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和培育“四大集群”、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中的功能定位,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努力构建具有吉林特色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在吉林这片黑土地上,通过推进创新引领发展,新产业正加速培育,新质生产力正加快形成。

  亮眼经济增长成绩单背后:吉林正蓄势待发

  今年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在回顾2023年重点工作时指出:“我们扶优育强稳定工业运行,出台稳工业政策措施,支持企业稳产量、扩产能、拓市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8%,高于全国2.2个百分点。”

  今年一季度,吉林省经济发展再接再厉,再次交出了一份亮丽成绩单,4月18日发布的一季度经济运行数据显示,GDP同比增长6.5%,全国排名第一。

  “吉林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农业大省、生态强省。新时代新征程上,我们厚植历史底蕴,传承奋斗基因,全力‘补考’‘赶考’,全面振兴新突破蓄势待发。”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4月22日举行的“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上,吉林省委副书记、省长胡玉亭如是说。

  一组组“热腾腾”的数据背后,是吉林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吉林经济增速快,政策因素不可或缺。

  中央层面,2023年10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审议《关于进一步推动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会议指出:要牢牢把握东北在维护国家“五大安全”中的重要使命,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这个战略任务,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加大支持力度和激发内生动力相结合,强化东北的战略支撑作用。

  地方层面,2023年11月,中共吉林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构建高质量发展体系、高品质生活体系作出部署,明确提出培育“四大集群”、发展“六新产业”、建设“四新设施”,前瞻布局产业规划。

  在政策效应推动下,吉林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积极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和冰雪经济等产业,为吉林全面振兴取得新突破贡献力量。

  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孙久文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记者采访时表示,吉林省发展新质生产力,主要体现在对现有企业进行数字化、智能化改造,提升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效率。此外,产业集群化发展也是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面。

  “吉林省正在培育产业集群,包括汽车产业集群、新能源产业集群等,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安全性和稳定性。而科技创新的驱动,即通过科技项目和研发投入,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也助推吉林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的产业体系。”孙久文说。

  新质生产力为先进制造业提供新动能

  制造业是吉林省的“看家本领”,制造业的振兴发展离不开新质生产力。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研究员陈学思表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吉林省在光电、新能源、材料、生物制药等领域具有优势,同时在汽车、动车、高铁等领域有着强大的基础。

  今年一季度,吉林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产值增长分别为38.7%、13.4%和11.0%。

  吉林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丁一兵教授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说:“吉林省在制造业,特别是高端制造业领域的发展表现令人瞩目,不仅增长速度快,产业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新质生产力驱动的各产业部门都有亮眼的增长绩效,总体上推进了吉林省的高质量发展。”

  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是未来新型工业化的必由之路。吉林省把“智改数转”作为工业领域的一号工程,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拿出真金白银,让每条生产线甚至整个生产车间,按照梯度实现“智改数转”。

  6000平方米的净化车间里,全自动贴片生产线正在高速运转,操作员根据云端推送的数据,精准核对设备的状态;机械手臂遵循预定的程序,精确地对焊点进行焊接;物流配送机器人有序地将物料送到预定工位,随时帮助生产线进行补料……

  这是长春市高新东卓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运用数字化管理的场景之一。该公司成立十四载,产值超亿元,专利近百项。

  “企业已实现由传统生产制造向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系统管理的转型升级,生产效能提升了30%。”东卓汽车电子公司总经理周宇介绍,目前,该企业在研发项目管理和企业生产管控、物流运输配送等生产流程都实现了数字化管理。

  作为汽车产业转型升级的主要方向,新能源汽车风口正盛。

  在“一主六双”高质量发展战略带动下,吉林省启动实施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围绕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发展方向,加快整车、零部件、后市场“三位一体”全面提升,新能源汽车产业链条正在逐步构建,传统汽车零部件厂商也面临相应转型。

  作为“中国制造”的亮丽名片,中国一汽是吉林省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近年来,中国一汽全方位向新能源汽车转型,将技术创新投入、新增产能全部用于新能源汽车。2023年,一汽红旗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增长势头迅猛,奔腾品牌新能源汽车销量创出新高。中国一汽的目标是力争到2025年,一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超145万辆,其中自主品牌占比超50%。

  在聚焦新能源汽车的同时,中国一汽着力在“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五智”(智联、智舱、智驾、智算、智能底盘)关键技术上实现一系列开创性突破。

  汽车产业成为吉林省当仁不让的支柱产业。一季度,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0.1%,省属口径整车产销量分别增长22.1%和27.3%,其中红旗品牌分别增长77.8%和64.3%。中国一汽实现整车销量74.3万辆,国内销售位居汽车行业第一。

  “汽车产业是吉林省的第一支柱产业,对稳定吉林经济全局、拉动经济强劲增长发挥着重要作用。2023年,吉林省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3%,其中汽车制造业增加值增长11.4%,可见汽车工业对吉林省经济发展的重要程度。”孙久文说。

  不只是汽车产业,为全面培育装备制造业新增长点,近年来,吉林省加快推动卫星及应用产业发展,目前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累计研制并成功发射162颗卫星,“吉林一号”在轨运行卫星目前共108颗。此外,中车松原新能源产业基地一期项目建设完成;三一风电、远景能源、正泰新能等项目建成投产……

  丁一兵表示,吉林省近几年特别成功的一点就是对一些重点产业的布局,并以重点项目去打造高端的产业链,通过不断向上下游延伸,去带动整个产业深度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比如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带动汽车电子产业、新能源电池产业发展,这也是一个大的产业集群。通过核心重点的企业项目和产业,带动整个产业链、产业集群发展,这是吉林省近年来制造业取得突出发展成效的重要原因。”他说。

  新质生产力驱动现代化农业新发展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4月正是春耕的季节,位于吉林市永吉县万昌镇玉华村的育秧大棚里一片忙碌的景象,宇丰米业大棚种植管理员单炳文在中午前便浇完了最后一片田。

  单炳文非常健谈,说起当地农业发展,他滔滔不绝,一边用手比画着农机如何在田里运作,一边对《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感叹:现在的农业生产都已实现机械化、自动化,从旋地到施肥,从播种到育苗,几乎都是纯机械化操作。

  “看到地里两边的小道了吗?那就是给农机走的。播种农机的俩轱辘(指轮胎)就这么一过,种子就撒好了。种距多少,翻不翻一遍土,走不走水等,全部一个遥控器就能控制。可以一趟撒完空车回来,也可以一来一回分别播撒,都有连贯性。这个斗里是土,那个斗里是籽儿,还能实现先去铺底,回来再把土盖上,各式各样的机器,满足各种需求。”单炳文越说越开心,尽管已年近60岁,依然表达出自己对现代化农业的热情与向往。

  不远处,一辆施肥的农机准备工作,两个农民正将化肥倒入农机载具中。他们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表示,现在用这台拖拉机耕作是最基本的现代化手段,第二遍施肥就要用无人机了,5月就能看到无人机在田间地头施肥与喷洒农药。

  各种现代化农业生产手段不仅让当地农户感受到规模化生产的魅力,也让农业公司提升了效益。宇丰米业网络运营经理赵东辉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这里水稻亩产能达1600~1800斤,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农业现代化技术的革新。

  对于发展现代化农业,赵东辉有自己的看法:“我们公司统一给农户提供种子与化肥,农户不用给我们资金,在最后收购这些粮食时,我们再将种子与化肥的费用扣除。这样既方便了我们统一管理,也减少了农民种植的经济负担,同时我们还能根据统一的种子,提供相应的技术支持与服务,帮助农户增产增收。”赵东辉说,这个模式已经得到了当地政府认可,并在探讨如何落地。“今年春耕已经快结束了,明年我相信再春耕时应该就是这种模式了。”他说。

  当地发展农业生产力的方式并不止于此,宇丰米业还整合出了万昌大米的一整条产业链。

  “这里是加工车间,全自动化脱壳、抛光、包装,不需要工人,只需要一个人电脑操作。后面抽真空与包装的机械手也是个机器人,可以24小时不间断工作,将处理好的大米装入包装并放在传送带上。这里还有红外线感应装置,如果有人误闯它的工作区域,它会停止作业并发出警告,以免出现危险。”赵东辉介绍起工厂里的设备如数家珍。

  吉林省位于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这里的农业规模化、机械化水平都在全国领先,在农业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吉林市委书记胡斌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吉林市的农业很发达,去年粮食产量93.46亿斤,几近于一个南方产粮小省份。吉林市一共5个县,每个县的粮食产量都将近20亿斤。吉林市的水稻也非常好,在吉林市的大田作物里除了东北独有的玉米之外,将近1/4的大田作物为水稻。因为独有的山水条件,吉林市大米品质优良。目前有舒兰大米、万昌大米等一系列驰名国内的商标。

  粮食的丰收与建设高标准农田密不可分。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优先把东北黑土地区、平原地区、具备水利灌溉条件地区的耕地建成高标准农田。

  今年国家提高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标准和建设投入,极大地调动了吉林省产粮大县的积极性。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要完成近6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去年的近1倍;长春市计划新建300万亩以上,比去年多出近200万亩……一些县市还配套资金,建成一批高标准农田示范区,在“田成方、路成网、旱能浇、涝能排”基础上,推动新品种、新技术和智慧农业等先进要素向土地聚集。

  作为农业大省的吉林交出的是一份加快建设农业强省的优异答卷:一季度数据显示,全省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21.33亿元,同比增长3.0%。农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和渔业产值分别同比增长9.5%、2.4%、17.5%和19.2%。

  “现代化大农业作为‘四大集群’培育之首,凸显了吉林省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上的使命担当。农业是吉林的‘最大优势’,吉林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的畜牧业发展,使得整个农业发展质量有了很高的提升。”丁一兵说。

  孙久文总结了吉林省在粮食生产方面的成功经验:首先,重视黑土地的保护和利用,通过实施一系列保护性耕作技术,如秸秆还田、免耕播种等,保护这一珍贵的农业资源。其次,加快实现农业机械化。吉林省的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近20个百分点。 再次,注重良种推广。吉林省注重良种的推广,通过建设玉米、水稻、大豆等关键品种育种平台,扩大良种使用,提高作物的产量和品质。

  “总之,吉林省重视推进农业现代化,已经将科学和技术创新作为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通过建立现代农业服务体系,提高农业生产的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以提高农民的收入。”孙久文说。

  新质生产力就是绿色生产力,冰雪经济大有可为

  一江寒水清,两岸琼花凝。很多人知道,冬季的吉林市,仿若冰雕玉琢般晶莹的童话世界。

  雾凇是吉林市独有的冰雪景观,作为发展冰雪经济的主要载体之一,把雾凇的奥秘研究出来,成为吉林市文旅产业的一项科研任务。

  在吉林市北山四季滑雪场内,有一间雾凇实验室。吉林市北山四季滑雪场运营部部长徐鸿博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了雾凇实验室的主要工作。

  “雾凇的形成比较复杂,并不是简单的有雾、足够冷就可以。由于上游水电站的存在,吉林市的松花江在冬天并不会冻起来,因此冬季会有水雾在松花江两岸,当这些水雾遇到同样低于零度的物体时便会形成雾凇,因此有种说法叫‘雾凇不是挂上去的,而是长出来的’,就是这个道理。”

  徐鸿博表示:“雾凇实验室就是在模拟雾凇的形成,让大家一年四季都能看到雾凇。而对于雾凇如何形成得更加漂亮,更加稳定,则是由吉林市的气象局进行探索与研究,有需要实际操作的实验时就会在雾凇实验室进行。你看有些雾凇形状就单调一些,有些会毛茸茸的,有些则是柱状,这都是不同环境、不同温度、不同水雾颗粒度大小决定的。所以形成雾凇的水雾不能加热雾化,只能使用声波雾化,且必须瞬间降温。”

  大自然馈赠了吉林市冬季旅游资源。2023年雪季,吉林市推出变装畅滑林海雪原、雪地音乐节、雪地露营节、江上游船赏雾凇等全新IP。

  “吉林市处在静稳气象条件之下,纬度又为粉雪纬度,所以当地降雪的密度、厚度、地形条件的落差坡度、交通便利条件以及我们综合服务配套的保障条件,都是国内少有的。因此,在吉林市产生北大湖和万科松花湖两个目前排名国内第一和第二的雪场就不足为奇了。”胡斌自豪地说。

  不仅吉林市,吉林省各地都在创新创意多个消费新场景:长春市推出动植物公园“西游记”主题夜游、北湖·秘境雪谷等冰雪文化IP;白山市推出“冰河穿越”等冰雪体验项目;松原市推出查干湖“定制式”冬捕、捺钵冰雪欢乐园等创新产品;白城市推出“十二冰”等一系列冰雪活动;长白山主打飘雪温泉、云顶市集、围炉煮茶等网红IP。

  今年一季度,吉林文旅交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据综合测算,一季度,吉林省接待国内游客同比增长95.4%,实现国内旅游收入同比增长107.1%;接待入境游客同比增长897.9%,实现入境旅游收入同比增长842.2%。

  “一季度,在冰雪旅游热和假日经济效应双重作用下,我省文旅消费持续升温,文旅经济实现了‘开门红’。”吉林省文旅厅副厅长金振林表示。

  对于今年的文旅经济,吉林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推动旅游产业再上新台阶。深入实施旅游万亿级产业攻坚行动,努力打造世界级冰雪品牌、冰雪旅游胜地和避暑胜地,旅游总收入突破6000亿元。

  要实现这样的目标,孙久文建议下一步重点打造冰雪经济的全产业链。“除了继续打造具有吸引力的精品旅游景点和线路,提升知名冰雪体育旅游品牌形象,还要与黑龙江和辽宁在冰雪产业方面相互合作,通过区域协同实现资源的互补和产业的共同发展。”

  发力未来产业,持续发展新质生产力

  在吉林化纤集团生产车间里,一束束白色原丝通过收丝机卷绕成筒,经过氧化、碳化等多道工序后,全身呈现出闪亮的黑色光泽。这里生产的就是被称为“新材料之王”的碳纤维。

  碳纤维产业是吉林省吉林市布局的未来产业之一。吉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聚力打造世界级碳纤维产业基地。举全市之力支持吉林化纤建设世界一流专精特新示范企业,加快推进吉林碳谷15万吨原丝三期等重点项目。”

  胡斌表示:“世界级碳纤维产业基地并非无中生有,实际上是源自吉林市原有的化纤产业进行的蝶变升级。”

  在一间新建不久的车间里,还挂着“12000吨碳纤维开车”的红色横幅,吉林化纤集团公司碳化车间高级主管梁文昊向《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介绍,这是2022年刚开的生产线,主要是进行原丝的碳化工序,而最终产品便是碳纤维。

  碳纤维是近几年发展迅速的产业,梁文昊表示,碳纤维应用非常广泛,从运动器材到航空航天,都能见到碳纤维产品的影子,在不考虑成本的前提下,碳纤维材料可以替代钢材,“强度比钢材强,重量比钢材轻便。今年,吉林化纤已经与中国商飞达成合作,国产大飞机上将使用吉林化纤的碳纤维。”

  除此之外,风电设备中也广泛应用碳纤维,“以前风电的扇叶夹层中使用的是玻纤,但玻纤的强度与模量都有限,在扇叶达到一定长度后,玻纤就容易断裂,而碳纤维不会,因此碳纤维成为替代材料。所以,随着风光电装机量的不断上涨,碳纤维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梁文昊介绍,除了这些工业领域,民用领域对碳纤维的应用也非常广泛,汽车的外壳、旅行箱、运动器材、自行车的中梁等均可以用碳纤维来进行制造。

  吉林碳谷碳纤维公司副经理陈海军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碳纤维的市场巨大,在此之前碳纤维一直被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垄断,这也导致了碳纤维以前的价格非常高昂,只有单价非常高的产品才会选择使用碳纤维。但随着国内碳纤维技术与产能的逐渐提升,国产的碳纤维开始走进市场,一些以前用不起碳纤维的领域也开始试着使用碳纤维。

  “吉林全面打造新材料产业发展高地,组建成立吉林省碳纤维产业联盟,推动碳纤维产业加快发展。”吉林省工信厅副厅长宋晓辉介绍。

  布局未来产业,东北有支撑,也有实力。眼下,吉林、辽宁、黑龙江已纷纷行动,抢占先机,积极谋划,开辟未来产业新赛道,为实现东北全面振兴蓄势聚能。

  在吉林,新型植入式水凝胶脑电极实现了大鼠脑信号长期跟踪监测,为脑部病变诊疗提供新思路。

  在黑龙江,“三元陶瓷”技术应用于最高时速450千米高铁的机械摩擦制动设备,大幅提升闸片的制动效能、摩擦系数稳定性和耐磨性。

  在辽宁,半导体颗粒嵌入液态金属后,构建新型“人工树叶”,可以实现太阳能到化学能的转化。

  “未来产业,由前沿高新技术驱动,代表着科技发展的新趋势,具备发展成支柱产业的潜力。东北老工业基地拥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拥有科教创新优势。做好未来产业前瞻布局,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的重要选择,也是形成先发优势、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支撑。”丁一兵说。

  (本文刊发于《中国经济周刊》2024年第9期)

  (松花江网编辑 迟媛玮)

  

原标题: 新质生产力的吉林实践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