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融媒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国内要闻

守护文脉!回望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的烽火弦歌

2025-09-04 14:08    微言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青少年生逢其时,要赓续红色血脉,树立强国有我的远大志向,做堂堂正正、光荣自豪的中国人,勇担民族复兴的时代大任。2025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教育部政务新媒体推出“教育强国,有我!”网络主题宣传活动之“青年说·传承篇”系列,挖掘高校里的红色记忆,展现青年师生的时代担当。今天,跟教育小微共同回顾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的烽火弦歌——

  

  

  在河南大学明伦校区校史馆内

  有一块牌匾格外引人注目

  “维护文化”四个大字庄重典雅

  熠熠生辉

  1937年,日寇入侵、山河破碎。河南大学被迫离开开封,开始了长达八年的流亡办学。在这段艰难时期,河大师生不忘教育报国初心,历经磨难、播迁传火,把读书当作战斗。

  河南大学离开开封后,先后在河南的鸡公山、镇平、潭头、荆紫关,以及陕西的汉中和宝鸡等地办学,勾勒出中国高等教育史上华北地区唯一敌前办学的传奇。

  1939年5月,河南大学来到了当时的嵩县潭头镇,坚持办学五年,举办各种层次的教学机构,还利用自己的特长,为当地的农民举办农业种植技术、医疗卫生知识的传播,给当地的老百姓,当地的社会带来了文明生活的新气象;在办学的过程中,得到了潭头和嵩县人民的大力支持,给我们送来了桌椅板凳、生活用具,腾出了房子......

  1944年5月,日寇杀进潭头,部分师生为保护学校的财产,遭遇了日寇。先后有9人被杀害,20多人失踪,酿成了潭头惨案。

  1945年3月,随着局势的变化,河大离开了河南,踏入了陕西地界,在陕西商南县的赵川镇,受到了当地乡民的大力支持,在离开赵川之际,河南大学师生就赠送了一块“维护文化”的匾额,以表达对当地乡民的感激之情。

  “维护文化”,代表着抗战中的大学对人民的最高敬意。他们共同用生命和鲜血,谱写了一首教育救国、文化抗战的壮丽史诗。

  新时代新征程,河南大学深挖校史红色文化资源,开展重走抗战办学路、重塑抗战办学纪念碑等活动,追忆烽火岁月、汲取奋进力量、培育时代新人,在中原大地上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新篇章。

  抗战时期,河南大学成为华北地区唯一在敌前坚持办学的高等学府。为抢救和保存我国文化教育血脉,师生跋涉上千公里,辗转于信阳鸡公山、南阳镇平、洛阳嵩县、南阳淅川以及陕西宝鸡和汉中等地办学,每到一地,便普及科学、振兴教育、宣传救国之道。河大师生于刺刀丛中觅诗,在炮火声中诵读,书写了属于河南大学的“担当”之歌。我们要传承烽火办学铸就的坚韧精神,从中汲取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河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河南省高校思政课名师工作室主持人沈贺)

  抗战期间,河南大学坚持办学不辍,写下了河南高等教育史悲壮的一页。从抗战流亡时的弦歌不辍,到今朝在 “双一流” 建设征程上的奋勇争先,河大人始终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与民族复兴的洪流,在新时代绽放出照亮未来的璀璨光芒。(河南大学音乐学院2024级研究生、河南省第六届最美大学生祝小琴)

  触摸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的历史,那些在烽火中坚守的读书声、在困顿中不灭的教育理想,早已化作河大学子日常中的春风化雨。通过一次次讲述、一行行文字,抗战办学故事不再是遥远的历史回响,而是铸魂育心的温暖力量,沉淀为我们“铁塔牌”学子踏实奋进、报效家国的精神底色。(河南大学高级金融学院2022级本科生程诗画 )

  策划 | 教育部宣传教育中心

  制作 | 教育融媒体联盟成员单位河南大学王文君、梁光苇、张晨

  (雾凇融媒网编辑 孙淑萍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守护文脉!回望河南大学抗战办学的烽火弦歌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雾凇融媒网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体中心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