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对促进就业创业、助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人民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去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向世界职业技术教育发展大会所致的贺信中这样指出。这也为我市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
过去的一年,吉林市教育局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把握改革机遇,坚持创新驱动,从宏观层面着力打造支持全市职业院校提质培优的政策环境和保障体系,全市职业教育政策环境得到极大优化;职教大赛披金斩银,育人方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招生规模稳步增长,招生数量再创历史新高;产教融合更加紧密,职业教育服务发展的能力水平显著提升,培育出一大批受到全省关注的改革创新经验……
优化职业教育政策环境,改革发展前景广阔
吉林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快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吉林市关于加快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技能社会建设的实施方案》,在职业学校参与政策性补贴培训、引进高技术人才等方面实施政策突破,破解阻碍产教融合的一系列深层次问题。
此外,以市委办文件印发《市领导及市直相关部门联系职业院校工作方案》,建立了市领导和市直部门联系职业院校工作机制,深入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改革,激发职业院校办学活力,促进职业教育与产业深度融合。
职教大赛成绩斐然,育人方式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
技能大赛在“以赛促教”和“工匠型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大赛的训练成果和经验在教学实践中得到有效推广。
目前市级中职技能大赛项目已覆盖全部骨干专业,市直中职学校承办省赛赛项超过全省总赛项的半数,建成一批高水平的省级技能大赛基地。
省赛取得骄人战绩,共获得一等奖32项、二等奖40项、三等奖72项,位居全省前列,吉林市九华外事学校获得省赛模特项目的一等奖第一名,取得省内民办中职学校大赛最优成绩。
国赛成绩斐然。吉林工业经济学校获得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市场营销(沙盘)项目的金牌,吉林信息工程学校获得通信集成与控制赛项银牌,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吉林女子学校等斩获三个赛项的铜牌。1金1银3铜的骄人成绩,创全国职业院校大赛改革以来我市最好记录,为全省职业教育争得了荣誉。
同时,市直中职学校按照“岗课赛证”融合育人要求,全面推动育人方式改革。吉林工业经济学校新增智能财税和网络设备安装与维护2项“1+X”证书项目,现有“1+X”证书培训认证项目16项,居全省中职学校之首。
市直中职学校在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领域始终处于引领地位,面对传统生源逐步向职教升学方向聚集的新趋势,各学校纷纷探索学徒制实施的新途径,在短学制领域大胆实践,通过校企订单培养纽带,开展联合招生招工、双元培育,使中职教育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重新焕发了生机活力,在就业方向上学训交替、实岗育人的模式日趋完善。
产教融合成果突出,服务发展贡献力显著增强
“十四五”期间,全市按照“四六四五”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打造一批支柱型企业,大力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着力支持民营中小企业发展,不断壮大各类市场主体。市直中职学校在市教育局的领导下,主动对接区域产业规划,在人才保障、技术服务等方面不断加大对企业的支持力度。
2022年,吉林机械工业学校和吉林经济贸易学校主动与吉林化纤集团对接,校企双方签署长期订单培养协议,双方通过招生招工一体化方式举办“焊接技术订单班”“叉车操作员订单班”,采用企业标准和职业标准组织教学,实现后备人才量身定做。
2022年下半年,全市启动“专精特新”企业服务专项行动,市教育局和市工信局联合,组织市直职业院校通过市产融合作服务平台和全市49个创业孵化平台与“专精特新”企业对接合作,商谈建立27个校企合作协作体。吉林省城市建设学校积极对接吉林建龙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吉林市老爷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吉林金隅冀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等,寻求为企业建立培训基地和工艺研发中心。
民营中小企业自身技术力量薄弱是发展中的主要短板。市直中职学校坚持问题导向、精准发力,依托自身技术团队积极帮助企业解决技术“卡脖子”问题。
吉林机械工业学校张洪波技术团队对接吉林市正昌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持续为企业开展“机器人换人”技术攻关。
吉林工贸学校依托“吉林医养康职教集团”和学校创新团队,与延边金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建设全省中职学校首家“保健食品研发中心”。该中心为企业开发的首款产品——“苹果梨果汁”成功突破了苹果梨成汁后的去色国内难题,产品目前已进入向市场试投放阶段,预计投产后可为企业创造200万元的新增产值。
吉林工业经济学校信息技术+专业团队根据企业安全教育和培训需求,为吉林港华燃气集团研发虚拟仿真安全培训系统,目前已在企业投入实际应用,每年可为企业降低安全培训成本近30万元。
吉林机电工程学校汽车专业教学团队积极实施“研训并举”,与东方华威汽配公司合作,针对新能源汽车研发一款汽车诊断检车仪器,准备在2023年向域内企业推广。
全面推进“双高”建设,提质培训取得阶段性成果
全市10所中职学校和28个专业(群)按照建设方案和任务书,在九大领域全面推进“双高”建设——吉林省特色高水平中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相关学校年内有27部活页教材先后投入使用,12个“课堂革命”典型案例培育进入中期攻坚,4门线上课程入选省级在线精品课程。
吉林女子学校《全人理念 六维系统 三元生态:女校专业文化建设模式的创新与实践》荣获2022年吉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被省教育厅推荐参加全国教学成果奖评选,并被教育部收入全国职业院校“三全育人”典型案例,为全省唯一入选的学校案例。
吉林经济贸易学校、桦甸市职教中心、舒兰市职业高中获得第三届省黄炎培优秀学校奖励。县级职教中心基础设施改造升级步骤加快:永吉县实验职高迁入新址,蛟河、磐石、舒兰职教中心新建、扩建项目完成规划,全省最强的县级职教中心体系初现雏形。
积极培育教学创新团队,加强双师型教育队伍建设
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要大力培养教学创新型团队。2021年以来,市教育局大力支持各中职学校建设“星际技能导师工作室”。工作室由学校优势专业的学科带头人牵头,汇集骨干教师团队和企业优秀技术人才,引领学校专业建设、课程改革、德育模式创新,并且使中职学校逐步具备向“专精特新”企业和民营中小企业提供技术服务的关键能力。
2022年末,市教育局根据各工作室建设成果、成效组织开展建设水平评估,晋升五星级工作室3个、四星级工作室4个、三星级工作室5个、二星级工作室5个,新批建一星级工作室10个。工作室根据团队特长分类确定主攻方向,着力培育不同领域的示范性成果。
吉林机电工程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技能导师工作室重点探索汽车专业数字化升级和改造,团队先后完成新能源汽车技术、智能网联汽车技术专业的建立,完成人才培养方案的开发。该团队编制的汽车新技术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在学校实训基地建设实践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吉林信息工程学校计算机专业技能导师工作室主攻信息技术领域的应用技术创新研究,成员全体参与专利《一种计算机硬盘防震保护装置》已被国家知识产权局于2022年3月授权。
在全市中职学校教师“大练兵、大比武”活动中,设置“教学能力、创新杯说课、优质课、班主任能力”四个教师业务竞赛赛项,共有400名教师参加。市赛共评选出一等奖31项、二等奖43项、三等奖59项,评选出三星教师50人、四星教师30人、五星教师11人、名师标兵2人。市直中职学校优秀教师通过市级平台不断涌现。
在2022年省级职业院校教师业务竞赛中,市直中职学校教师共获得一等奖24项、二等奖37项、三等奖27项。我市中职教师业务能力水平处于全省领先地位。
招生规模再创历史新高,本科升学率增幅20%
2022年全市中职学校招收全日制学生超过8600人,其中中高职贯通培养专业招生超过4500人,再创历史新高;职教园区内中职在校生较上年增加1000人,全市中职教育规模稳居全省第二位。
2022年全市职教升学学生达到5800人,其中3600人通过中高职贯通培养转段考试顺利升入合作院校,转段合格率接近100%;2200余人通过高职分类考试实现升学,升学率达到97.2%,其中有132人通过对口升学考试升入省内本科院校,本科升学率较上年提高20个百分点,有3名学生的对口升学成绩进入全省专业大类考试前5名。
作为市属唯一一所高职院校,吉航职院实现快速发展
到2022年底,吉林通用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开设专业的数量达到20个,其中航空核心专业10个、航空支撑专业4个,占比81.3%。相关专业辐射飞机整机维修、飞机部件维修、无人机综合应用和航空综合服务多个领域,基本形成对航空产业中段“航空运行保障和综合服务”产业的全链条覆盖,奠定了学院在全省航空人才培养领域不可撼动的高地地位。
学院成立不到两年时间,在校生规模达3555人,创近年来省内新设高校招生最好水平。目前在校生中,航空核心专业和航空支撑专业在校生达到2600余人,占比达到74.2%,初步确立了省内航空领域人才培养的规模优势,特色发展的基础进一步夯实;另外,学院学前教育、护理专业在校生规模达到900余人,对社会事业人才紧缺领域预期贡献日趋明显。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吉林市职业教育主管部门肩负着向社会输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育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职责,在以后的征程中,将通过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等方式,踔厉奋发、勇毅前行,为吉林市高质量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松花江网编辑 孙桂芳)
原标题: 让技能之花绚烂绽放 ——2022年吉林市职业教育工作综述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