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董雪扬
一度秋来一度新。暑假过后,吉化一中迎来了新学期,也迎来了新学子。
新生入校,正门两侧一左一右镌刻的楹联——“育德至仁,仁德之人惠天下”“育才至广,广泽之士泽民生”,犹如展开的双臂拥学生入怀。
这副楹联,既是校训,也是吉化一中构建“大思政”体系的理论遵循。
“育德至仁”,核心是使学生有仁爱之心,关爱他人、服务社会,强调品德教育的重要性。“育才至广”,强调在人才培养上要有广阔视野和包容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人才。
将思政课打造成培养“仁德之人”“广泽之士”的坚实阵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吉化一中持续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大思政”育人育才模式。
侧面教学——让思政成为有温度的故事
“如果全体教师都能尊重、鼓励学生,对学生充满信任和希望,相信每一名学生都能做更好的自己。”基于这样的想法,吉化一中党委书记杜兆义提出“侧面教学”教育理念,倡导教师加强与学生课余时间的交流,通过温暖的微笑、倾心的聆听、友善的提醒、真诚的赞美,不断增进师生感情,做有温度的教育。
“侧面教学”已经成为吉化一中的教学特色,也是该校的党建品牌。
教师胡慧子有一次在上课时,让学生结合自身的兴趣爱好和家乡的资源禀赋,谈谈今后的职业理想。有个男生“想当李农种李子”引来大家哄笑。胡慧子微笑着对他说:“老师看你这魁梧的身躯,感觉你将来能是个踏实努力、有所作为的男子汉。能告诉大家你选择做李农的理由吗?”老师的话给了这个男生很大鼓舞,他讲起奶奶家在大绥河,当地有种李子的自然优势,他想围绕“产业+旅游”发展现代化李子农场。“我要当全国闻名的‘李子大王’,让李子走出吉林、走向世界。”听完这些,同学们纷纷鼓掌,为他叫好。提起这件事,胡慧子感慨地说,“侧面教学”就是另一种正面引导,这样的教育才不会埋没更多的“李子大王”。
校园里的学习,不是把知识从一个头脑里装进另一个头脑里,而是师生之间每时每刻都在进行的心灵接触。
政治教师邹胜利的班上一个学生有段时间沉迷游戏。孩子的继母找到班主任邹老师,希望能帮帮孩子。邹胜利找到孩子谈心,故意加上一句“这就是亲妈,要是后妈能这么上心管你”。听到这句,孩子憨笑着说:“她就是我后妈。”邹胜利“惊讶”地说:“真没看出来,她对你的关心程度跟亲妈可没两样。”据家长反馈,孩子回家后非但没跟继母闹情绪,反倒更亲近了,玩游戏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
好老师一定要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尊重学生的个性,理解学生的情感,包容学生的缺点和不足,善于发现每一个学生的长处和闪光点,让所有学生都成长为有用之才。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师范大学座谈会上的讲话,也是吉化一中“侧面教学”的遵循——真正的教育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发生在师生交流的每一个片断。
纵横机制——让思政成为有延展度的故事
思想政治工作不是一条线,而是一个圆。
吉化一中鼓励教学名师到思政课堂上讲课,推动其他教学和思政课相辅相成。学校邀请退休教师、理论专家、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负责同志、优秀校友和毕业生、先进模范兼任思政课教师,将能为学校提供优质服务的校工都纳入思政课范畴,构建具有吉化一中特色的全员思政课程体系。
“我们学校出的题可有趣了,总有最新最热的元素在里面,解题的同时也了解了很多时事。”学生王柄润说。吉化一中将国家大政方针、时政热点解说、新高考背景下弘扬中华文化、培养家国情怀等内容与近年来高考命题趋向相结合,利用编制的校本教材,为学生突破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试题助力。
作为市级思政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基地,吉化一中发挥学校思政教师科研教育专家组示范带头作用,设立专项课题,鼓励教师跨学段组建教研团队,围绕各学段思政课教学有机衔接开展专题研究,全面提升教研水平。校领导担任牵头人,实行思政课教师集体备课制度,与吉林化工学院、吉化一小协议共建,创设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教科研联盟,建立思政教师“手拉手”备课机制。
行走课堂——让思政成为有维度的故事
“推开斑驳着红漆的宫城门,瞥过六百年风雨;走过荡漾着水波的护城河,一览五千年沧桑。从朱棣驻足观万国来朝,到于谦镇守御强敌进犯。梁间曾回响角徵宫商,屋瓦亦见证江山激昂。六百年岁月轮,走过了永乐大帝的铿锵脚步,听过了清帝退位的诏书声声,紫禁城,披尽繁华,踱过硝烟,她依旧伫立在中华大地之上,继续见证着华夏圣火千古不熄……”
去年,吉化一中推出“寻京城历史文脉 筑民族振兴基石”北京研学活动。2022级10班学生范津恺参观故宫后有感而发,在微信朋友圈发出这段文字。
这次引得中国教育电视台关注报道的研学活动,让学生在行走的课堂中拓宽文化视野,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学会分享与尊重,提升人际沟通能力,树立团队合作意识。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综合的世界,只有在综合性的学习实践中去体验感悟,才能让我们的学和思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杜兆义说,吉化一中的课堂可以设在任何能让孩子们学到知识的地方。
“以前听说‘麻袋毛精神’‘矛盾乐精神’,不知道是啥意思,就觉得名字好怪。现在,我对这种精神充满敬意。”学生张瀚文参加“走进吉化公司”活动后,了解了“吉化精神”的内涵,对“劳动最光荣”有了真切的体会。
为了让学生生活融入社会化元素,对职业有多样体验,学校组建劳动实践与思政立德新架构,将思政教学与劳动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在学校、工厂、田野躬身实践、修身立德。
2021年,吉化一中创办吉林地区首家科技特长班,建立学生科技创新小组,已经招收四届学生,常年开设3D程序设计、3D打印、航模项目、机器人等课程。截至目前,已有两名学生获省中小学人工智能与综合实践SuperAI挑战赛一等奖,3名学生分获省青少年航模比赛无线电遥控直升机障碍赛金牌、银牌、铜牌,一名学生获省青少年航模比赛四轴无人机任务赛银牌。
学校开展以“强国有我 科技筑梦”为主题的科技教育活动,举办科技节活动,开放物理、地理、历史数字实验室,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丰富科技教育内涵,有效激发起学生热爱科技的热情。
有温度的思政,有延伸度的思政,有维度的思政,吉化一中构建“大思政”体系的核心要义,就是让育人者都成为“春风化雨”的教育者、谈心者、鼓励者,校园处处都是“润物无声”的思政课堂。正如杜兆义写给每一届毕业生的临别赠言——学校是美好的故事,期待你们永远回忆。
(松花江网编辑 陈世新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学校是美好的故事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