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公司认为目前涉企诉讼还有哪些方面需要改进?希望法院提供哪些司法服务?对法院优化营商环境有何意见建议?”这一连串问题,是市中级人民法院面向全市企业发出的调查问卷中的内容。调查问卷的二维码,就张贴在全市各法院诉讼“绿色通道”的窗口旁。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2024年年初以来,我市两级法院自觉融入大局、服务大局、保障大局,聚焦“一个中心、四个基地”目标,深入实施“九解一协调”,解司法援助难题,推动企业诉求真解决、解到位。
掌握了企业“最需要”,才能找到问题“最优解”。
全市法院院领导带头,在不打扰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情况下遍访企业,问需于企。选派20名沟通协调能力强、善于攻坚破难的法官担当“企业知心人”,为企业纾困解难。联合市工商联以及金融、采矿、机械制造、食品等行业20余家企业,召开企业家座谈会,向服务对象征求意见和建议,并及时对调查问卷汇总分析,对症施策。
根据搜集上来的情况,市中级人民法院从牢固树立审慎善意文明司法理念、提质增效压降涉诉企业司法成本、能动司法帮助企业防范法律风险等5个方面,制定了28条暖企惠企安企措施,形成任务清单、表格台账,持续跟踪工作完成情况。
掌握了企业所需所盼,帮忙就能帮到点上、落到实处。
春耕前,针对涉农纠纷高发的特点,蛟河市人民法院法官走进当地农机装备公司,帮助企业梳理生产、销售环节易发常见的法律问题,并逐一提出合理化建议。吉林高新区人民法院在新北街道大红土村办起了普法大集,法官们现场“摆摊”,耐心细致解答土地流转、农资买卖等热点问题,并把事先精心编辑制作的法治宣传资料送到个体经营户手中。
某公司曾经是一起债务纠纷案件的被执行人,但该公司还清债务后,申请执行人不予配合协助解除对相关财产的查封,企业生产经营受阻。市中级人民法院“企业知心人”了解情况后,认为此事系民事调解书履行引发的执行异议,引导当事人通过判后答疑、提起异议等法律途径妥善化解。
“企业最害怕遇到纠纷,不管事大事小,处理起来都很缠人,弄不好还会影响生产经营和发展。法官及时来给我们‘扫雷’,提高企业防范化解法律风险的能力,我们也能放开手脚,没有后顾之忧了。”我市某企业负责人由衷地说。
2024年,全市法院共走访企业400户,发放普法资料3400多份,解答企业咨询事项400多项,为企业解决各类难题261件。为实现长效久治,他们还制发涉企司法建议35份,其中33份得到采纳。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赵迎华 编辑 曲施潭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畅通司法服务企业“供需链”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