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融媒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吉林市

柞蚕养殖富了太平岭村

2025-10-18 08:04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

  天刚蒙蒙亮,船营区大绥河镇太平岭村村民李景文夫妇已经吃罢早饭,拎着工具,走向了他们寄托着全年希望的“绿色银行”——那片8公顷的蚕山。

  微风吹过,柞树叶沙沙作响,与另一种细密的“沙沙”声交织在一起——那是成千上万条柞蚕正在啃食柞树叶片。翡翠绿、胖乎乎的蚕宝宝比大拇指还要粗,紧抱着柞树枝叶,贪婪而快速地进食。

  李景文夫妇手持剪刀,熟练地将那些已被吃光叶子的树枝连同上面的蚕一同剪下,放入提篮,再小心翼翼地将其转移到叶片依然繁茂的柞树上。这就是挪蚕。他们每天要重复成千上万次。

  李景文抹了把汗,脸上满是期盼,“养蚕就是个功夫活,一年里有四个月都得围着它们转。”

  制种、养蚕、收茧,太平岭这个小山村依靠小柞蚕,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产业兴旺、村民共富的乡村振兴之路。

  李景文家是太平岭村40多个养蚕户之一。这个140户人家的小山村有680公顷的蚕山,蚕蛹年产量达十七八万公斤。柞蚕养殖直接带动了超过500名劳动力就业,不仅消化了本村全部闲置劳动力,还要从周边乡镇雇人帮忙。

  “最多的时候,我家一天得雇十几个人挪蚕,每小时15块钱。”李景文的话折射出村里柞蚕产业的成熟与兴旺。在这里,养蚕不是一家一户的小打小闹,而是形成了规模、形成了市场的支柱产业。

  上世纪80年代,太平岭村就开始养殖柞蚕。40余年来,太平岭村的柞蚕产业之所以能不断壮大,源于两个关键驱动力:一是政府持续不断的政策支持,二是村里致富带头人的敢为人先。

  太平岭村党支部书记李忠正就是其中的一位关键人物。早年,他看到蚕农要去外地购买蚕种,养殖过程中一旦遇到技术难题求助无门,只能自己摸索,风险很大。

  “买种容易养好难。技术跟不上,一切都是白搭。”李忠正看到了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于是,他与村里另外两户村民分别建立了恒温库,打造集“技术推广、蚕种供应、蚕农服务”于一体的产业服务中心。

  他们定下一个朴实而有效的规矩:蚕农购买谁家的蚕种,谁家就负责全程的技术指导,并回收春蚕和秋蚕。他们定期邀请蚕业专家进村,开展蚕种繁育、技术培训、实操教学,从源头上把控质量,在过程中保驾护航,太平岭村的柞蚕产量和品质因此实现了大幅提升。

  如今,村里的产业循环已清晰而稳定:秋季购种,春季制蛾投种,5月到7月放养春蚕,7月初回收春蚕并制秋蚕蚕种,7月末开始放养秋蚕,9月中下旬秋蚕蚕茧下山,加工蚕蛹存入恒温库,静待市场价格理想时外销,避免了蚕茧同时上市带来的价格压力。 

  太平岭村人没有满足于卖蚕茧。他们深知,要让产业持续焕发生机,必须注入现代科技,开拓更广阔的价值空间。他们敏锐地抓住了时代的新机遇,在国家大力提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太平岭村开始了创新尝试。

  太平岭村党支部与一些亲子旅行机构合作,推出了以柞蚕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活动:室内学习柞蚕知识、户外参观蚕山、动手体验挪蚕农活、品尝绿色农家饭菜……游客们不仅能亲眼见证“春蚕到死丝方尽”的生命历程,更能亲身感受到一个美丽乡村的新面貌。

  纵观太平岭村的发展之路,有一个理念始终被置于最优先的位置,那就是生态。种植柞树,不仅是为养蚕产业提供原料,更形成了一道坚实的绿色生态屏障。柞树根系发达,能有效保持水土,借助柞树养蚕更是形成了“柞树养蚕—蚕粪肥田—沃土育树”的完美生态养殖链条。

  已近晌午,太阳暖暖地照在蚕山上,李景文夫妇依然在蚕山上忙碌着。他们的身后,是整个太平岭村共同织就的乡村全面振兴新图景。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春红 雾凇融媒网编辑 齐源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柞蚕养殖富了太平岭村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雾凇融媒网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体中心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