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复旦大学—吉林市周”在复旦大学邯郸校区拉开帷幕。校园里处处可见北国江城的特色元素,不少吉林市籍在沪学子、校友纷纷前来,为这所正值120周年校庆的学府增添了热闹与喜悦。
“吉品万物”城市展持续整周,设置博物馆建设、文化旅游、农特产品和特色商品4个展区,现场布置31个展位。连日来,新奇丰富的展品、深厚的文化内涵,再加上吉林人特有的爽朗热情,将整个展区打造成一场两地联通、校地融合的欢乐嘉年华。
上海话与吉林话在这里交汇。在众多吉林市非遗展品中,砑花葫芦、满族旗袍和松花湖浪木根艺3个展位人气最旺,也是最早“开张”的。一位上海海派旗袍文化促进会的负责人在展位前驻足了很久,认真观看作品,不时提问交流,还主动留下联系方式。
农产品与高科技产品同台亮相,我市各县(市)区都设置展位整合推广本地特产。灵芝、蜂蜜、木耳、大米等农产品琳琅满目,尽显吉林物产丰饶。另一侧,吉林化纤集团、华微电子等企业的高科技产品也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大家纷纷感叹产品的精良与创意。
线下“大方”,线上“丰收”。“你们吉林人太豪爽了!”一位上海顾客感叹道,“这款人参产品竟然直接送给我了!”记者了解到,类似“免费送”的情况并不少见。吉林官参局和王记华参店的工作人员表示,在政府搭台的支持下,他们多次参加此类活动,不仅推广效果好,线上订单也持续增长。
今天的消费者,可能是明天的“同行人”。和许多展位一样,吉林一中校友会的3个展位也“赚”到不少订单和微信好友,可谓收获颇丰,未来可期。负责人江航高兴地提到,19日那天偶遇一位在复旦大学任教的校友,了解到家乡变化后,这位校友决定将研究课题转向吉林市的乡村振兴,希望能为家乡出一份力。
除了展销商品,吉林七号陨石与一批珍贵青铜器也“飞”到上海,“我在吉林市等你来”打卡点随处可见。参观者可以领取市文广旅局发放的《通关文牒》和“雾凇之都 滑雪天堂”宣传册,再提笔写一张“把未来寄给江城,也寄给自己”的明信片……互动之间,人们的情绪价值被拉满;期待之中,与大东山水的相遇愈发令人向往。
一口锅包肉咀嚼乡愁,一份熘肉段神往江城。我市对本次活动高度重视,特别邀请了首届世界锅包肉大赛金奖得主孙志刚赴沪掌勺。设在复旦大学邯郸、江湾、枫林3 个校区食堂的免费品尝窗台前,每日长队如龙,锅包肉和熘肉段隔日交替发放。每天约1800份,两个多小时必然清空,好评如潮。
“吃我们家的锅包肉,你得蘸点汤汁,酸甜酥脆!”一位吉林籍学生特意带同学来品尝,边吃边“教学”,满脸自豪。
“今年假期,我想去吉林市看雾凇、泡温泉,再尝尝铁锅火靠大鹅。”一位来自江苏的复旦学生说。
这几天的复旦食堂,仿佛成了吉林市学子的“主场”。他们仿佛被激发了“好客基因”,有人反复排队帮别人取餐,有人边吃边介绍家乡新貌,还有人热情邀请同学去吉林做客……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姚智文表示:“我真切地看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也深深感受到吉林市委、市政府对我们在外学子的关心。我会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将来回报家乡,也希望更多志同道合的在沪学子了解江城、扎根沃土,为吉林市的振兴发展贡献力量。”
“复旦大学—吉林市周”不仅是一场展示特产、推广文化的活动,更是一座连接南北、贯通情感的桥梁。从非遗技艺到现代科技,从农特产品到校地互动,从一口家乡菜到一份归乡情——每一处细节都在传递着吉林市的开放姿态与发展热望。这不仅是一次城市形象的成功输出,更是一次情感与机遇的双向奔赴。期待更多人在了解中走进江城,在合作中共创未来。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王译齐 李洪洲 雾凇融媒网编辑 孙淑萍 见习编辑 刘倩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心动“吉”遇 北国风情醉申城 情暖“沪”动 诚邀宾朋共未来——“复旦大学—吉林市周”见闻之一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雾凇融媒网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体中心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