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凇融媒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新闻 县区新闻 桦甸新闻

沃野新犁勤作序 乡村和美入画来——看桦甸如何书写“三农”发展新答卷

2025-10-21 07:47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

  从黑土地上的金色豆浪到乡村全面振兴的鲜活实践,从传统农耕到智慧农业,从单一种植到全产业链融合,桦甸用五年光阴绘就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壮美画卷。这是一场关于土地、产业与人的深刻变革,更是一场关于希望与未来的生动实践。

  黑土地的“金色密码”

  秋日清晨,红石砬子镇百亩中药材基地笼罩在薄雾中,药农任相和细心地拨开泥土。泥土上露出一棵林下参灰棕色的主根,已有手指长短,须根上带着细密的珍珠点。“别看它现在不起眼,再养几年就能形成完整的芦头了。”

  阳光透过晨雾和人参的枝叶洒在大地上,映出一片斑驳的墨绿。“这寸土寸金的土地,如今真成了‘绿色银行’!”任相和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五年前,这里还是一片零散的林地,如今已是药海飘香、富了农家。

  桦甸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丁绍文介绍,桦甸将中药材产业列为乡村振兴重点产业,纳入《桦甸市“十四五”农业现代化规划》,重点发展人参、平贝母等道地药材。人参主产区为二道甸子镇、桦郊乡、永吉街道、八道河子镇,种植面积超过10万亩;平贝母、五味子、黄精、威灵仙、聊藁本等主要分布在夹皮沟镇、横道河子乡、红石砬子镇、八道河子镇,种植面积超过1.2万亩。

  丁绍文心中有“数”:“2024年,桦甸全市中药材综合产值达3.95亿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1.2万元。”谈起“数”来,丁绍文满眼都是光亮。

  中药材产业的快速发展,是桦甸“十四五”期间全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缩影。与特色产业快速跑不同的是,在当地194万亩农田上,粮食安全要的则是一个“稳”字。犹记2024年秋收季,路过桦郊乡的农田,但见联合收割机轰鸣而过,金黄的玉米穗被卷入机器,转眼间化作饱满的颗粒倾泻而出。当年,桦甸23.23亿斤粮食颗粒归仓,创下历史新高。

  数据背后,是桦甸“十四五”期间14.04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是48.6万亩高标准农田的建成,更是八道河子镇农民孙向久这样的“田秀才”们带头试种耐寒大豆新品种的勇气。

  “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科技。”今年春天,孙向久曾带记者参观他家的粮仓,脸上写满自豪,“大豆新品种抗倒伏、耐低温,亩产提高了很多,高蛋白、卖价高,政策还有每亩高达600元的补贴,咱这‘铁杆庄稼’越种越有底气!”

  产业振兴的“百花图”

  产业振兴的画卷在桦甸乡野间次第展开。

  在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桦甸市金牛牧业有限公司的现代化牛舍里,智能饲喂系统正在精准投料,千头肉牛“哞”声此起彼伏。监控室的屏幕上,每一头牛的耳标数据都在实时跳动:体温38.5℃、反刍频率45分钟/次——这些过去靠老把式“摸舌头看眼睛”的经验,现在全变成了日常可量化的“智慧照料”数据。

  “以前养牛靠经验,现在靠数据。”金牛牧业公司董事长潘淑红笑着说,“每头牛的健康状况、生长曲线都能监测,不仅出栏时间缩短了,肉质还更好了。”

  桦甸市畜牧局肉牛办负责人胡亮介绍,“十四五”期间,桦甸肉牛产业产值一路跃升,2024年突破40亿元,“桦牛”品牌成功打入北上广高端市场,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金名片”。

  而在吉林省德硕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加工车间里,1000万穗鲜食玉米经过清洗、蒸煮、真空锁鲜,最终贴上“桦甸味道”的标签,销往全国各大商超。企业负责人周广芹指着自动化生产线介绍:“从田间到餐桌,真空三小时锁住鲜甜。我们的玉米在电商平台最多时一天能卖200单!”

  桦甸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曲艺佳介绍,“十四五”期间,桦甸鲜食玉米产业通过“种植、加工、品牌”全链升级而崛起,让3.89万亩农田的产值增长3倍,带动5000多户农户增收。

  特色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土地生金,更让乡村焕发新活力。

  在桦郊乡,昔日的农业大镇如今又新增了平欧大榛子“百亩示范园”2处。在标准化的榛子产业基地和大果榛子育苗基地的加持下,吉林九个榛子农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任庭玮的“九个榛子”抖音电商直播间人气暴涨。“以前卖榛子得赶集,现在一部手机搞定全国市场!”她一边查看订单,一边笑着说,“如今,这山货可是成了香饽饽!”

  美丽乡村的“新容颜”

  乡村振兴,既要产业兴旺,也要生态宜居。

  走进苇沙河村,但见青瓦白墙的民居错落有致,新修的农村公路如银带缠绕山间。村民王明正拧开自来水龙头,清水“哗哗”流出:“这跟城里的生活有个啥区别!”

  苇沙河村村民幸福生活的背后,是桦甸“十四五”期间6300余万元基础设施投入的支撑,是680座5G基站架起的“信息高速”,更是168户“干净人家”门前那株株新绿。

  环境美了,生活也更便利了。

  在红石砬子镇新建的农村综合服务中心里,村民不仅能办理社保、医保,还能参加电商培训、农业技术讲座。“以前办个事得跑几十里地,如今在家门口就能搞定。”村民老赵笑着说。常山镇新建的文体广场上,傍晚时分总能看到跳广场舞的大妈、打篮球的年轻人,欢声笑语回荡在青山绿水间。

  脱贫成果的“温暖底色”  

  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的起点。

  红石砬子镇脱贫户于英家的小院里,葡萄架下堆满金黄的玉米,庭院里的30只鸡和6头牛已成“致富主力”。“小额贷款+庭院经济”模式,让她的年收入突破4万元。“以前愁吃穿,现在愁的是怎么把日子过得更红火!”她笑着说。

  桦甸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董琳介绍,“十四五”期间,全市监测对象被“五色分类”精准守护。红色个案服务、黄色重点关注、蓝色普遍关注……一套精细化帮扶机制,确保不让一人返贫。

  2024年,桦甸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达1.63万元,较2020年增长91.4%,绘就了“一个不落”的温暖底色。

  ■声音

  在传承与变革中寻找最优解

  李伟洪

  乡村振兴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既要重塑乡村的外在形态,更要培育其内在灵魂。桦甸的生动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启示:黑土地上的现代化进程,绝非对传统的简单否定,而是在创新中延续发展、在发展中守护根基的辩证统一。

  在桦甸,我们看到了传统农业与现代科技的完美融合。当大豆与芯片对话、牛舍与云端相连,当农民从靠天吃饭转向靠技增收,这片土地便有了最动人的振兴叙事。这种转变不是割裂式的革命,而是渐进式的进化,让农耕智慧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生。

  当城市资本与乡土资源对接,当现代管理与传统智慧结合,当生态保护与产业发展并重,桦甸这片黑土地必将书写出更加精彩的振兴故事,吸引更多追梦人在这里找到心灵的归宿。

  (吉林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李伟洪  雾凇融媒网编辑 孙淑萍 见习编辑 刘倩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沃野新犁勤作序 乡村和美入画来——看桦甸如何书写“三农”发展新答卷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雾凇融媒网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体中心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

文档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