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中国人过节,最离不开的是吃,在这个充满浪漫与传奇色彩的节日,除了那些富有意义的传统习俗,还有一道道诱人的美食等待着大家。这些佳肴不仅美味可口,更承载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爱情的甜蜜期盼。
巧果
花糕和花点也就是巧果(乞巧果子),这是流传最广的七夕食物,有白面和米面的,有炉烤和油炸的,有圆饼和梭形(织女的织布梭)的,花样有飞禽走兽和奇花异草的,各地风俗不一。
在《东京梦华录》里,称为“笑靥儿(两人相会笑靥如花)”、“果食花样”,图案则有捺香和方胜等。宋朝街市出售的七夕巧果,先把白糖放入锅中化为糖浆,和入面粉、芝麻,拌匀后摊于案上擀薄,晾凉后再用刀切成长方块,最后折成梭形巧果胚,入油炸成金黄即可。浙江一带的巧果则是用面粉制成各式小物,用油炸熟。晚宴时在庭院里摆上巧果、莲蓬、白藕和红菱等。
巧食
古代民间祭拜完织女,用饺子、馄饨、面条和油果子等做节日食物,统称为巧食。山东鄄城、曹县一带则吃巧巧饭、包饺子。河南新乡一带的姑娘也会包饺子、烙饼、摆面条汤和新鲜瓜果,数目都是七,来祈求织女送巧。山东胶东一带,姑娘们制作牡丹、莲、梅、兰、菊等带花样的饼馍食品,称作巧饼。福建邵武地区,七夕节也做面饼,亦称为巧饼。
巧人
在不少民间的糕点铺,师傅做一些织女形象的酥饼,俗称为巧人、巧酥,卖的时候叫“送巧人”。浙江玉环现在卖的巧酥,用油酥面包上豆沙馅、五仁馅、蛋黄馅、水果馅、香肠馅等,用烤箱烤熟。
江米条
在我国南京,人们过七夕时,江米条是不可或缺的传统食品。制作江米条主要是由糯米面和豆粉混合制成,经过蒸煮、捶打、晒干和油炸等工序,最后蘸上梅花、松花、芝麻等制作而成。不仅口感香脆,还带有甜滋滋的回味。在七夕这个特殊的日子里,吃江米条不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尊重,也是人们对甜美日子的一种期许。
巧芽面
七月七吃巧芽面,爱情也许就会发芽,真是满满的好寓意。据说巧芽面的来源是“种生求子”,相传在乞巧节这一天,人们要准备一个干净的小木板,上满撒上绿豆、小豆、粟米等粮食的种子,定时给其喷水,然后静待几日,就长出嫩绿的幼苗,寓意喜得贵子,家中孩子健康成长。
(雾凇融媒网编辑 孙淑萍 初审 张勇军 复审 李明丹 终审 王久权)
原标题: 巧果、巧人、巧芽面……七夕美食知多少?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雾凇融媒网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吉林市融媒体中心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吉林市融媒体中心(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雾凇融媒网、雾凇融媒APP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程律师(法律顾问)0432-62223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