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花江网

您所在的位置 首页 民生 民生新闻

永吉县90后大学毕业生张楠楠返乡创业史

2019-03-22 09:11    松花江网

  人物小传

  张楠楠,1990年出生在永吉县万昌镇,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做了两年白领。2014年,受国家扶持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策感召,张楠楠返乡,选择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潜心经营家庭农场,主要从事稻米生产、加工、储运、销售等业务,现已拥有285公顷绿色生态水稻种植基地和一批技术先进的大米加工设备,年水稻加工能力3万吨,销售网络覆盖国内十几个省市。因创业成绩斐然,张楠楠于2018年获评永吉县十佳青年。“依靠科技种田,超现代、超自由、超有成就感”,张楠楠这样形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虽然自己也感到“自由自在”,张楠楠的日程表仍排得很满,排到了很远:来市里办理公司经营相关事务,去吉林大学民营企业董事长研修班学习,到口前镇出席三八国际妇女节表彰大会,赴上海参加微商营销培训……而且,这些,只不过是她在“种田、卖米”主业之外的工作安排。

  不同于做白领时日复一日差不多同样的生活,如今,对应着一年四季,张楠楠醉心于自己的“耕、种、管、收、销”节奏,“简单来说,就是半年种田、半年卖米”。

  因为在盛产优质大米、声名远播的万昌镇出生长大,张楠楠对水稻有着近乎天然的亲近情感。从儿时陪伴母亲下田插秧、帮助补苗,到少年时看父亲先是开办粮食加工厂,接着流转土地成为种田大户,再到大学毕业后毅然离开都市返回家乡、全身心经营家庭农场,张楠楠对水稻,具体说是对入选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永吉万昌大米的感情,也从最初的熟悉、亲切慢慢上升到了依恋、热爱和“一刻也不能分割”。

  “走过了万水千山,真心觉得还是咱大东北最好,还是咱万昌大米最好吃!”喜欢旅行、自诩为“背包客”的张楠楠,一提到家乡和万昌大米,信心和自豪感立时溢于言表。

  作为新型职业农民,张楠楠最大的优势就是种田相信科技、接受新生事物快、学习能力强。

  科技种田,必须是农机和农技先行。在张楠楠的家庭农场里,育苗土烘干机、播种机、筑埂机、旋耕机、打浆机、插秧机、植保无人机、收割机、水稻烘干机等农用机械一应俱全。此外,从小的耳濡目染加上几年来的潜心钻研,使得张楠楠在水稻种植技术上,也日益向“专家型”和“真正的因地块制宜”迈进。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精准智能时。”在自家流转的285公顷稻田地上,进入工作状态的张楠楠,更像是一个痴迷于打造优质万昌大米的大国工匠。

  春天,指挥工人翻地、施肥、打浆、浸种、催芽、育苗、插秧,所有“耕”的环节,针对每一个地块,从地翻几遍、翻多深,肥用多少,土打多细,到选购良种、浸泡,配比苗床土,再到何时插秧、一畦水田插多少棵秧苗,都有着经过每年逐日记录、仔细测算、认真总结后确定的严格标准,“光是种地的学问就够学一辈子”。

  夏天,察看苗情、水况、病虫害、工人作业进展情况,农场所有的田间管理,张楠楠全部通过坐在电脑前,轻点鼠标完成,完全实现了可视化。过去,水稻成长期的施肥、撒药等环节,多数依靠人工作业。2018年初,为加强植保管理,减少药害和农药残留,张楠楠很是大手笔——一次性购进8架国内最为先进的植保飞机,并成为当地唯一一名既能飞又能教植保无人机的“飞行教练”,她戏称这是自己人生的“高光时刻”——“以前,给稻田做植保是体力活,数十人背着喷罐,在285公顷稻田里干十几天。现在,三五个飞手在田埂边支起遮阳伞,摆上小桌,冲杯咖啡,七八架无人机闪转腾挪,3天就能搞定。”

  秋天,收获的季节到了。因致力于抢先抓早、科学抢早,2018年9月1日,张楠楠的农场在全市率先开镰,创造了我市水稻收割最早记录。285公顷稻谷在大型收割机的往返欢歌中陆续颗粒归仓,新购进的机器加工出的新米在生产线上哗啦啦流淌,这背后的事情千头万绪,多得数不清:先收哪个地块、得用多少台收割机、需雇多少人、新米加工要分多少批次……张楠楠整天忙得像打仗一样,内心却盈满了快乐。“看着一望无际的稻田、金灿灿的稻谷和亮闪闪的新米,真的超有成就感。”

  冬天,严格上说是从开镰开始,发布朋友圈、网上接单、收款,和快递企业谈合作,再通过网络安排工作人员发货,微信名为“米小张”的张楠楠在线上也是忙得风生水起,农场的大米远销全国各地。“好的产品会说话。我家的米卖得一点不磨叽,农场285公顷稻田出产的大米有三分之一是通过微信卖出去的。吃过的人绝大多数都会回头来找,还会介绍给亲戚朋友,而且从不讲价。”有一个成都的客户,每年都会通过微信从张楠楠手里买走数千箱大米。张楠楠却至今不认识对方。“无需认识,人家就是看好了咱农场的大米质量。”

  还有一点最为与众不同,张楠楠发货,选择的是速度最快、服务最好的快递企业,而不是需要消费者自提的大宗货物物流。她说,好米要配上好服务。如今,相当多的消费者需要的是好品质的产品、贴心的服务和“爽”的购物体验,而不是单纯追求省钱。最终,顾客的反馈也让张楠楠印证了自己的判断。“订单和好评像雪片一样多。”

  “返乡创业,真不是一句口号。我当初听从父母建议回来,也有过纠结。通过几年的实践,我觉得农村不再是落后的代名词,科技就是农业的未来,机械化种田,轻松快乐。我们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尤其要相信科学,依靠科技,勇于采用先进技术设备,提升现代农业的生产经营能力。只有这样,才会有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像我这样,觉得做农业有奔头,愿意做新型职业农民。”张楠楠,这个浑身上下都透着现代范儿的90后时尚女孩,在家乡的广阔田野里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定位。

  记者手记

  拿什么奉献给家乡

  “多出去走走,你就会发现,东北真好啊,地大物博!东北土地真肥沃啊,只要精心用心,就会有好收成!”

  “现在,50岁以下,肯守在家里种地、会种地的人,越来越少了,要是我们这些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都不肯回来,那还有谁能愿意来农村?以后谁来种地呢?”

  “种地也要养地,我买无人机就有这层考虑——植保作业特别高效精准,能大大减少肥药用量。要是只图眼前,一味追求高产、多收入,不顾土地的污染和板结,导致地力越来越差了,那下一代人,比我们小的人,可怎么办呢?”

  在和记者的谈话中,张楠楠一再表达了她对“三农”的忧思和对家乡的热爱,也再三强调,自己选择返乡做一名新型职业农民“特别幸福,干得特来劲儿”。

  当下,国家日益重视农业农村农民。今年又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2月19日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中还特别强调了农民的主体地位。从中不难看出,中国粮食,中国饭碗,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些都要建立在坚持农民的主体地位上,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国家政策所向,大势所趋。我市刚刚召开的全市农村工作会议也强调,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努力争当全省现代农业排头兵。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从农村走出的大学毕业生应当拿什么奉献给家乡?张楠楠的选择无疑是一个很好的答案。广阔农村,正在呼唤更多像张楠楠这样的新型职业农民。

  江城日报全媒体记者/陈彦    松花江网编辑/徐涛

反侵权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未经书面许可,擅自转载本报社作品的,将涉嫌侵犯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为规范网络转载行为,制止非法侵权转载,本报社郑重公告:

一、任何单位或个人,在任何公开传播平台上使用著作权归属于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的原创内容,必须事先取得江城日报社书面授权;

二、对侵犯江城日报社(包括《江城日报》、《江城晚报》、《家庭主妇报》、《都市新报》、松花江网、吉林乌拉圈等)著作权益的违法行为,本报社将采取一切合法措施,追究行为人的侵权责任,包括但不限于公开谴责、向国家版权行政管理部门举报、提起诉讼等;

三、对于各类非法转载行为,欢迎读者提供侵权线索:

陈律师(法律顾问)0432-62099222

武文斌(版权合作)0432-62523496

文档附件